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河流底泥微生物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细菌与古菌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反硝化厌氧甲烷氧化菌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 研究手段—现代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 | 第16-19页 |
1.3.1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 | 第16页 |
1.3.2 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T-RFLP)技术 | 第16页 |
1.3.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 | 第16-17页 |
1.3.4 克隆文库技术 | 第17-18页 |
1.3.5 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 PCR)技术 | 第18-19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4.1 课题项目来源 | 第19页 |
1.4.2 研究区域现状 | 第19页 |
1.4.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研究区域与方法 | 第22-30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页 |
2.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2.2.1 采样点分布 | 第22-23页 |
2.2.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3 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 | 第24-30页 |
2.3.1DNA提取 | 第24-25页 |
2.3.2 巢式PCR扩增 | 第25-26页 |
2.3.3DGGE指纹图谱 | 第26-27页 |
2.3.4 克隆文库 | 第27页 |
2.3.5 实时定量PCR | 第27-30页 |
3 水质变化情况 | 第30-46页 |
3.1 现场监测水质指标分析 | 第30-32页 |
3.1.1 丰、平、枯三个水期水温变化情况 | 第30页 |
3.1.2 丰、平、枯三个水期pH变化情况 | 第30-31页 |
3.1.3 丰、平、枯三个水期溶解氧变化情况 | 第31-32页 |
3.2 上覆水常规水质指标分析 | 第32-39页 |
3.2.1 丰、平、枯三个水期上覆水COD与BOD5变化情况 | 第32-34页 |
3.2.2 丰、平、枯三个水期上覆水总磷变化情况 | 第34-35页 |
3.2.3 丰、平、枯三个水期上覆水氮污染物变化情况 | 第35-37页 |
3.2.4 丰、平、枯三个水期上覆水叶绿素变化情况 | 第37-38页 |
3.2.5 丰、平、枯三个水期上覆水溶解性有机碳变化情况 | 第38-39页 |
3.3 间隙水常规水质指标分析 | 第39-42页 |
3.3.1 丰、枯两个水期间隙水COD变化情况 | 第39页 |
3.3.2 丰、枯两个水期间隙水总磷变化情况 | 第39-40页 |
3.3.3 丰、枯两个水期间隙水氮污染物变化情况 | 第40-42页 |
3.4 采样点水质情况的空间相似聚类分析 | 第42-44页 |
3.4.1 上覆水水质情况的空间聚类分析 | 第42-43页 |
3.4.2 间隙水水质情况的空间聚类分析 | 第43-44页 |
3.5 小结 | 第44-46页 |
4 总细菌和总古菌群落结构时空变化情况 | 第46-58页 |
4.1 总细菌群落结构时空变化情况 | 第46-52页 |
4.1.1 三个水期总细菌DGGE指纹图谱 | 第46-47页 |
4.1.2 相似度及聚类分析 | 第47-50页 |
4.1.3 细菌多样性 | 第50-52页 |
4.2 总古菌群落结构变化情况 | 第52-57页 |
4.2.1 总古菌DGGE指纹图谱 | 第52页 |
4.2.2 相似度及聚类分析 | 第52-55页 |
4.2.3 古菌多样性 | 第55-57页 |
4.3 小结 | 第57-58页 |
5 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菌和pmoA功能基因群落结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 | 第58-66页 |
5.1 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菌群落结构及丰度变化情况 | 第58-61页 |
5.1.1 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菌群落结构变化 | 第58-60页 |
5.1.2 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菌丰度变化 | 第60-61页 |
5.2 pmoA功能基因群落结构变化情况 | 第61-63页 |
5.3 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菌和pmoA功能基因与污染物的Person相关性 | 第63-64页 |
5.4 小结 | 第64-66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6-67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建议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