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单目视觉的爬壁机器人定位系统研究

致谢第4-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选题意义第14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4-17页
        1.3.1 移动机器人定位技术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2 爬壁机器人的定位第16-17页
        1.3.3 爬壁机器人研究现状第17页
    1.4 机器视觉概况第17-20页
        1.4.1 视觉测量系统组成第18页
        1.4.2 视觉测量的流程第18-19页
        1.4.3 机器视觉的应用第19-20页
    1.5 研究内容第20页
        1.5.1 视觉定位系统总体设计第20页
        1.5.2 相机模型与标定第20页
        1.5.3 图像坐标机器人方位检测第20页
        1.5.4 世界坐标机器人方位连续检测第20页
    1.6 小结第20-21页
2 视觉定位系统总体设计第21-36页
    2.1 视觉定位系统布置与工作流程第21-23页
        2.1.1 单目视觉基本原理第22页
        2.1.2 单目视觉定位系统工作流程第22-23页
    2.2 墙面机器人检测总体方案第23-25页
        2.2.1 ROI跟踪检测第23页
        2.2.2 人工标志物第23-24页
        2.2.3 发光标志物第24页
        2.2.4 标志物设计第24-25页
    2.3 视觉定位性能指标第25-27页
        2.3.1 任务第25页
        2.3.2 部件第25-26页
        2.3.3 部件呈现第26页
        2.3.4 性能要求第26页
        2.3.5 环境第26-27页
    2.4 图像处理ROI与标志物尺寸设计第27-28页
    2.5 视觉定位系统设备选型第28-35页
        2.5.1 视野与分辨率第28-29页
        2.5.2 相机选型第29-31页
        2.5.3 镜头选型第31-33页
        2.5.4 定位信息传输设备选型第33-34页
        2.5.5 硬件平台第34页
        2.5.6 软件平台第34页
        2.5.7 机器视觉系统总体组成第34-35页
    2.6 小结第35-36页
3 相机模型与标定第36-65页
    3.1 相机模型第36-45页
        3.1.1 四个层次的坐标系统第36-37页
        3.1.2 针孔成像模型第37页
        3.1.3 透镜畸变模型第37-39页
        3.1.4 四个坐标系间的变换关系第39-41页
        3.1.5 完整相机模型第41-43页
        3.1.6 二维投影变换与单应性第43-45页
    3.2 世界坐标提取第45-47页
        3.2.1 世界坐标提取步骤第45-46页
        3.2.2 从图像坐标提取世界坐标原理第46-47页
    3.3 相机标定第47-50页
        3.3.1 棋盘标定板与角点检测第47-48页
        3.3.2 相机标定算法第48-49页
        3.3.3 发生退化的配置第49页
        3.3.4 标定图像最少数目第49页
        3.3.5 相机标定的准确度第49-50页
        3.3.6 相机外参标定算法第50页
    3.4 相机标定精度评价第50-53页
        3.4.1 误差与测量第50-51页
        3.4.2 相机标定精度评价方法第51-53页
        3.4.3 相机标定精度分解第53页
    3.5 相机标定的操作流程第53-55页
        3.5.1 标定相机内参和畸变参数第54页
        3.5.2 标定相机外参第54-55页
    3.6 相机标定实验第55-61页
        3.6.1 标定准备第55-56页
        3.6.2 标定内参第56-58页
        3.6.3 畸变可视化第58页
        3.6.4 标定外参第58-61页
    3.7 畸变矫正与鸟瞰视图第61-64页
        3.7.1 图像处理中的几何变换第62-63页
        3.7.2 鸟瞰图获取第63-64页
    3.8 小结第64-65页
4 图像坐标机器人方位检测第65-78页
    4.1 标志物图像基本分析第65-67页
        4.1.1 图像采集第65页
        4.1.2 不发光标志物第65-66页
        4.1.3 发光标志物第66-67页
    4.2 图像边缘检测与特征提取技术第67-72页
        4.2.1 边缘模型第67-69页
        4.2.2 LoG边缘检测第69页
        4.2.3 Canny边缘检测第69-70页
        4.2.4 二维边缘检测中的梯度算子与拉普拉斯算子第70-72页
        4.2.5 直线特征提取与Hough变换法第72页
    4.3 标志物边缘检测与特征提取实验第72-74页
        4.3.1 算法参数说明第72页
        4.3.2 不发光标志物检测测试第72页
        4.3.3 发光标志物检测测试第72-74页
    4.4 单帧ROI图像标志物方位检测算法第74-77页
    4.5 小结第77-78页
5 世界坐标机器人方位连续检测第78-90页
    5.1 世界坐标机器人方位检测第78-81页
        5.1.1 方案一:先检测图像坐标,再提取世界坐标第78-79页
        5.1.2 方案二:先图像透镜畸变矫正,再检测目标,最后反向投影变换第79页
        5.1.3 方案三:先对图像透镜畸变和投影畸变矫正、再检测目标第79页
        5.1.4 世界坐标机器人方位检测算法第79-80页
        5.1.5 世界坐标机器人方位检测实验第80-81页
    5.2 世界坐标机器人方位检测精度评估第81-87页
        5.2.1 概述第81-82页
        5.2.2 检测精度测试板第82页
        5.2.3 检测误差评价方法第82-83页
        5.2.4 检测精度实验1第83-85页
        5.2.5 检测精度实验2第85-86页
        5.2.6 检测精度评估实验小结第86-87页
    5.3 世界坐标机器人方位连续检测第87-89页
        5.3.1 图像采集ROI与图像处理ROI第87页
        5.3.2 检测流程第87页
        5.3.3 检测实验第87页
        5.3.4 检测算法耗时第87-89页
    5.4 小结第89-90页
6 总结与展望第90-92页
    6.1 研究总结第90-91页
    6.2 未来展望第91-92页
7 参考文献第92-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宽带载波及蓝牙技术的家居智能组网控制系统研究
下一篇:保障性住房建设期质量监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