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2 降雨诱发滑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5页 |
1.2.1 降雨入渗规律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降雨诱发滑坡的数值研究 | 第15-18页 |
1.2.3 降雨诱发滑坡的机理研究 | 第18-22页 |
1.2.4 降雨诱发滑坡的预警研究 | 第22-25页 |
1.3 降雨诱发滑坡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1.6 主要的创新之处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非饱和残积土SWCC曲线和抗剪强度研究 | 第29-50页 |
2.1 概况 | 第29-30页 |
2.2 非饱和原状残积土SWCC曲线研究 | 第30-38页 |
2.2.1 土水特征曲线 | 第30-31页 |
2.2.2 测定原理及试验步骤 | 第31-33页 |
2.2.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3-36页 |
2.2.4 SWCC模型研究 | 第36-38页 |
2.3 非饱和原状残积土抗剪强度研究 | 第38-49页 |
2.3.1 抗剪强度公式 | 第39-40页 |
2.3.2 非饱和土三轴试验步骤 | 第40-41页 |
2.3.3 三轴试验成果分析 | 第41-49页 |
2.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含水率和干密度对残积土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研究 | 第50-58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研究区工程地质特性 | 第50-52页 |
3.3 物理力学指标相关参数的建立 | 第52-57页 |
3.3.1 含水率对粘聚力的影响 | 第52-55页 |
3.3.2 含水率对内摩擦角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3 干密度对粘聚力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4 干密度对内摩擦角的影响 | 第57页 |
3.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土坡对降雨入渗响应的试验研究 | 第58-118页 |
4.1 模型边坡降雨试验方案 | 第58-65页 |
4.1.1 试验元器件 | 第58-61页 |
4.1.2 监测系统 | 第61-62页 |
4.1.3 试验方案设计 | 第62-65页 |
4.2 模型边坡降雨试验成果 | 第65-86页 |
4.2.1 试验初始条件 | 第65-66页 |
4.2.2 非饱和土含水率对降雨入渗的响应 | 第66-73页 |
4.2.3 非饱和土吸力对降雨入渗的响应 | 第73-75页 |
4.2.4 非饱和土饱和度对降雨入渗的响应 | 第75-80页 |
4.2.5 非饱和土土压力对降雨入渗的响应 | 第80-83页 |
4.2.6 降雨对非饱和土坡下滑推力的影响 | 第83-86页 |
4.3 边坡应力状态受降雨过程中的影响 | 第86-88页 |
4.4 各试验土体SWCC曲线的对比分析 | 第88-98页 |
4.5 模型边坡土体入渗率和湿润锋分析 | 第98-107页 |
4.5.1 降雨入渗过程分析 | 第98-99页 |
4.5.2 入渗率分析 | 第99-101页 |
4.5.3 湿润锋分析 | 第101-107页 |
4.6 模型边坡坡体位移及破坏形式分析 | 第107-116页 |
4.6.1 坡体位移分析 | 第107-111页 |
4.6.2 破坏形式分析 | 第111-116页 |
4.7 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滑坡对降雨的动态响应及其监测预警研究 | 第118-133页 |
5.1 引言 | 第118-119页 |
5.2 滑坡工程概况 | 第119页 |
5.3 饱和非饱和渗流模型 | 第119-125页 |
5.3.1 计算理论和参数 | 第120-123页 |
5.3.2 计算工况及边界条件 | 第123-125页 |
5.4 渗流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 | 第125-131页 |
5.5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探讨 | 第131-132页 |
5.6 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33-137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3-135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个人简历 | 第150-151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第151-152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第151-152页 |
参加科研项目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