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摩擦快速平衡卸荷模糊控制精密伺服系统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页 |
1.3 垂直运动部件重力平衡方法的研究 | 第14-19页 |
1.3.1 机床平衡方法的选择 | 第14-17页 |
1.3.2 气动平衡系统的原理及其关键技术 | 第17-19页 |
1.4 气动相关技术的研究 | 第19-26页 |
1.4.1 低摩擦气缸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4.2 电气比例阀的研究 | 第22-24页 |
1.4.3 压力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 | 第24-25页 |
1.4.4 气动伺服控制策略的研究 | 第25-26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无摩擦快速响应平衡装置的设计研究 | 第28-54页 |
2.1 设计理论 | 第28页 |
2.2 结构模型的提出及工作机制的研究 | 第28-35页 |
2.2.1 结构模型的提出 | 第28-33页 |
2.2.2 工作机制的介绍 | 第33-35页 |
2.3 气体间隙流动数学模型 | 第35-42页 |
2.3.1 周向展开 | 第35-36页 |
2.3.2 假设条件 | 第36页 |
2.3.3 间隙流动的非线性模型 | 第36-40页 |
2.3.4 气体泄漏流量和压力的分布计算 | 第40页 |
2.3.5 径向承载能力计算 | 第40-42页 |
2.3.6 活塞的力平衡方程 | 第42页 |
2.4 设计过程研究 | 第42-53页 |
2.4.1 技术指标的确定 | 第42-43页 |
2.4.2 气悬浮支撑部分设计研究 | 第43-53页 |
2.4.3 气缸材料的确定 | 第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精密气压平衡卸荷伺服气动系统的理论研究 | 第54-62页 |
3.1 高精度比例伺服阀选择的必要性 | 第54页 |
3.2 电气比例伺服阀的选择 | 第54-58页 |
3.2.1 基本特点 | 第55页 |
3.2.2 型号的确定及控制方式的介绍 | 第55页 |
3.2.3 控制机理及相关技术参数 | 第55-58页 |
3.3 气动回路的设计研究 | 第58-60页 |
3.3.1 气动回路的提出 | 第58-59页 |
3.3.2 各元器件的作用 | 第59-60页 |
3.3.3 工作机制的介绍 | 第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气动平衡系统的智能模糊PID控制研究 | 第62-76页 |
4.1 气动回路的控制策略 | 第62页 |
4.2 PID控制基本理论 | 第62-64页 |
4.2.1 模糊控制的基本理论 | 第63页 |
4.2.2 模糊控制的组成 | 第63-64页 |
4.2.3 模糊PID控制原理 | 第64页 |
4.3 模糊PID控制的策略研究 | 第64-70页 |
4.3.1 模糊控制规则的设计 | 第64-66页 |
4.3.2 建立模糊PID控制规则 | 第66-68页 |
4.3.3 模糊推理 | 第68页 |
4.3.4 解模糊 | 第68-70页 |
4.4 控制系统的仿真 | 第70-75页 |
4.4.1 PID控制仿真模型 | 第71页 |
4.4.2 模糊PID控制仿真模型 | 第71页 |
4.4.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71-73页 |
4.4.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气动平衡系统的实验研究 | 第76-100页 |
5.1 气源的选用 | 第76-77页 |
5.2 无摩擦快速响应平衡装置的参数校对 | 第77-82页 |
5.2.1 气浮支撑机制的初步校验 | 第77-78页 |
5.2.2 气膜厚度的测量 | 第78-79页 |
5.2.3 节流器出气孔的压力测量 | 第79-81页 |
5.2.4 气悬浮机制耗气量的测定 | 第81-82页 |
5.3 平台搭建与实验研究 | 第82-97页 |
5.3.1 概念设计与测量方案 | 第83-89页 |
5.3.2 实验研究 | 第89-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10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总结 | 第100页 |
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