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分散型锚索加固柱状节理玄武岩的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概述 | 第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地下厂房锚固工程原型 | 第20-45页 |
2.1 厂房区域地质条件 | 第20-27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20-22页 |
2.1.2 地层岩性 | 第22页 |
2.1.3 地质构造 | 第22-25页 |
2.1.4 地应力 | 第25页 |
2.1.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27页 |
2.2 地下厂区柱状节理玄武岩岩体结构特性 | 第27-35页 |
2.2.1 柱状节理玄武岩的空间分布 | 第27页 |
2.2.2 柱状节理玄武岩的基本特征 | 第27-33页 |
2.2.3 柱状节理玄武岩岩体结构特征 | 第33-35页 |
2.3 地下厂区柱状节理玄武岩风化特征研究 | 第35-39页 |
2.3.1 柱状节理玄武岩表观风化特征 | 第35页 |
2.3.2 柱状节理玄武岩矿物风化特征 | 第35-38页 |
2.3.3 柱状节理玄武岩化学风化特征 | 第38-39页 |
2.3.4 柱状节理面和微裂隙的风化特征 | 第39页 |
2.4 压力分散型锚索现场生产试验 | 第39-45页 |
2.4.1 所用压力分散型锚索简介 | 第39-40页 |
2.4.2 试验内容及目的 | 第40页 |
2.4.3 锚索试验施工工艺 | 第40-42页 |
2.4.4 试验成果分析 | 第42-45页 |
第3章 玄武岩相似材料配比试验 | 第45-67页 |
3.1 相似材料概述 | 第45-50页 |
3.1.1 相似材料研制的必要性 | 第45-46页 |
3.1.2 相似材料的选取原则 | 第46-47页 |
3.1.3 常用相似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47-50页 |
3.2 相似比及各项参数 | 第50-51页 |
3.2.1 工程原型玄武岩力学参数取值 | 第50页 |
3.2.2 相似比的确定 | 第50-51页 |
3.3 正交试验设计 | 第51-54页 |
3.3.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概述 | 第51页 |
3.3.2 各项基本概念 | 第51-53页 |
3.3.3 配比试验方案 | 第53-54页 |
3.4 试验过程 | 第54-60页 |
3.4.1 主要试验设备及工具 | 第54-56页 |
3.4.2 试验步骤 | 第56-59页 |
3.4.3 成果整理 | 第59-60页 |
3.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0-67页 |
3.5.1 重度分析 | 第61-62页 |
3.5.2 抗压强度分析 | 第62-63页 |
3.5.3 弹性模量分析 | 第63-64页 |
3.5.4 泊松比分析 | 第64-65页 |
3.5.5 最终选定的配比 | 第65-67页 |
第4章 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 第67-97页 |
4.1 试验研究简介 | 第67-68页 |
4.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68-76页 |
4.2.1 主要试验设备及工具 | 第68-73页 |
4.2.2 模型设计概况 | 第73-75页 |
4.2.3 加载方式 | 第75-76页 |
4.3 试验步骤 | 第76-86页 |
4.3.1 制备单块柱体 | 第76-78页 |
4.3.2 粘贴应变片 | 第78-80页 |
4.3.3 锚索强度测试试验 | 第80-81页 |
4.3.4 承载板的制作 | 第81-82页 |
4.3.5 搭砌模型 | 第82-84页 |
4.3.6 支承反力及加载装置 | 第84-85页 |
4.3.7 连接应变数据采集箱 | 第85页 |
4.3.8 加载 | 第85-86页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6-97页 |
4.4.1 分级分组循环张拉结果分析 | 第86-93页 |
4.4.2 整体分级张拉结果分析 | 第93-94页 |
4.4.3 小结 | 第94-97页 |
第5章 锚索加固效果的数值分析 | 第97-110页 |
5.1 局部单根锚索分析 | 第97-102页 |
5.1.1 FLAC 3D简介 | 第97页 |
5.1.2 基本模型的建立 | 第97-98页 |
5.1.3 模型边界条件及参数取值 | 第98-99页 |
5.1.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99-102页 |
5.2 地下厂房典型断面加固分析 | 第102-108页 |
5.2.1 Phase 2 软件简介 | 第102-103页 |
5.2.2 模型及参数取值 | 第103-104页 |
5.2.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4-108页 |
5.3 小结及工程建议 | 第108-110页 |
结论 | 第110-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