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 1.1 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 第12-13页 |
| 1.2 基于源端的网络拥塞控制算法 | 第13-15页 |
| 1.3 基于路由器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 | 第15-19页 |
| 1.3.1 主动队列管理算法的工作原理和目的 | 第16-18页 |
| 1.3.2 主动队列管理算法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 1.4 主动队列管理算法的研究现状 | 第19-30页 |
| 1.4.1 RED类及其改进算法 | 第19-23页 |
| 1.4.2 PI类主动队列管理算法 | 第23-26页 |
| 1.4.3 基于控制理论和优化理论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 | 第26-28页 |
| 1.4.4 其他类主动队列管理算法 | 第28-30页 |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基于PID的主动窗口管理算法研究 | 第32-44页 |
| 2.1 引言 | 第32-33页 |
| 2.2 主动窗口管理算法的工作原理 | 第33-34页 |
| 2.3 AWM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34-38页 |
| 2.4 仿真分析 | 第38-4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系统部分参数未知的主动窗口管理算法研究 | 第44-56页 |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 3.2 自适应观测器的设计 | 第45-48页 |
| 3.2.1 系统模型 | 第45-46页 |
| 3.2.2 观测器设计 | 第46-47页 |
| 3.2.3 观测器收敛性证明 | 第47-48页 |
| 3.3 控制器设计 | 第48-50页 |
| 3.4 仿真分析 | 第50-54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基于线性模型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研究 | 第56-70页 |
| 4.1 引言 | 第56页 |
| 4.2 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56-58页 |
| 4.3 主动队列管理算法设计 | 第58-63页 |
| 4.4 系统仿真 | 第63-6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五章 基于非线性模型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研究 | 第70-78页 |
| 5.1 引言 | 第70页 |
| 5.2 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70-71页 |
| 5.3 控制器设计 | 第71-74页 |
| 5.4 仿真分析 | 第74-77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数据驱动的主动队列管理算法研究 | 第78-88页 |
| 6.1 引言 | 第78页 |
| 6.2 非线性网络系统模型 | 第78-80页 |
| 6.3 数据驱动的自适应切换拥塞控制器设计 | 第80-85页 |
| 6.3.1 切换机制设计 | 第80-81页 |
| 6.3.2 稳定性分析 | 第81-85页 |
| 6.4 仿真分析 | 第85-87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七章 多路由器耦合网络主动队列管理算法研究 | 第88-116页 |
| 7.1 引言 | 第88-89页 |
| 7.2 问题描述 | 第89-93页 |
| 7.2.1 系统模型 | 第89-91页 |
| 7.2.2 参数可调的自适应协同控制器设计 | 第91-92页 |
| 7.2.3 自适应并行观测器 | 第92-93页 |
| 7.3 针对线性/非线性耦合同时设计观测器和控制器 | 第93-109页 |
| 7.3.1 基于观测器的协同控制器的静态参数选择 | 第93-95页 |
| 7.3.2 对于线性增长的耦合状态无关切换机制 | 第95-100页 |
| 7.3.3 对于非线性增长的耦合的状态相关切换机制 | 第100-109页 |
| 7.4 仿真实例 | 第109-115页 |
| 7.5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34页 |
| 致谢 | 第134-13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