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1.1 预算收支平衡、赤字和盈余方面的研究 | 第16页 |
2.1.2 预决算偏差成因对策方面的研究 | 第16-17页 |
2.1.3 预决算收支一致性方面的研究 | 第17页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2.2.1 关注和重视预决算偏差方面的研究 | 第17-18页 |
2.2.2 预决算偏差成因方面的研究 | 第18-19页 |
2.2.3 预决算偏差对策方面的研究 | 第19-21页 |
3 H市X县政府预决算偏差的现状分析 | 第21-40页 |
3.1 预决算偏差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 第21页 |
3.2 H市X县预决算偏差情况 | 第21-32页 |
3.2.1 X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偏差情况 | 第23-27页 |
3.2.2 X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偏差情况 | 第27-31页 |
3.2.3 X县公共财政预决算偏差情况小结 | 第31-32页 |
3.3 比较视野下的H市X县政府预决算偏差情况--与珠三角Y区政府比较 | 第32-40页 |
3.3.1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偏差情况对比 | 第33-36页 |
3.3.2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偏差情况对比 | 第36-39页 |
3.3.3 公共财政预算偏差情况对比小结 | 第39-40页 |
4 H市X县预决算偏差产生的成因分析 | 第40-51页 |
4.1 预算编制环节造成的预决算偏差 | 第40-44页 |
4.1.1 预算编制预测机制不完善导致的偏差 | 第40-41页 |
4.1.2 预算编制和政策过程分离导致的偏差 | 第41页 |
4.1.3 非零基预算编制方式导致的偏差 | 第41-42页 |
4.1.4 晋升考核激励机制导向导致的偏差 | 第42-43页 |
4.1.5 委托代理下的部门博弈导致的偏差 | 第43-44页 |
4.2 预算执行环节造成的预决算偏差 | 第44-47页 |
4.2.1 政策不确定因素导致的偏差 | 第44-45页 |
4.2.2 委托代理下政治博弈导致的偏差 | 第45-46页 |
4.2.3 绩效评价的不足导致的偏差 | 第46-47页 |
4.2.4 财政项目投资评审的技术缺失导致的偏差 | 第47页 |
4.3 预算监管环节造成的预决算偏差 | 第47-51页 |
4.3.1 预决算偏差未纳入审批体系导致的偏差 | 第47-48页 |
4.3.2 人大监督作用相对不足导致的偏差 | 第48-49页 |
4.3.3 政府信息透明度不足导致的偏差 | 第49-50页 |
4.3.4 公众监督缺失导致的偏差 | 第50-51页 |
5 减小H市X县预决算偏差的政策建议 | 第51-58页 |
5.1 健全政府预算编制体系 | 第51-54页 |
5.1.1 改进预算编制管理提升预测准度 | 第51页 |
5.1.2 整合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 | 第51-52页 |
5.1.3 逐渐实施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结合 | 第52页 |
5.1.4 完善晋升考核机制 | 第52-53页 |
5.1.5 深入推进中长期滚动预算改革 | 第53-54页 |
5.2 强化政府预算执行管理 | 第54-55页 |
5.2.1 提升政策的前瞻性 | 第54页 |
5.2.2 财政总额控制约束超支行为 | 第54-55页 |
5.2.3 强化绩效评价制约作用 | 第55页 |
5.2.4 探索投资评审向社会化转变 | 第55页 |
5.3 加大政府预算监管力度 | 第55-58页 |
5.3.1 强化对超收资金的管理 | 第55-56页 |
5.3.2 强化人大对预算的监督 | 第56-57页 |
5.3.3 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 | 第57页 |
5.3.4 畅通监督渠道强化公众对预算的监督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件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