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1.2.1 高砷地下水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2 厌氧耐砷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2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4-35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4-25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25-26页 |
2.3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6-33页 |
2.3.1 分析试剂 | 第26-28页 |
2.3.2 耐砷厌氧菌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 第28-31页 |
2.3.3 厌氧耐砷微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特性研究 | 第31-33页 |
2.4 分析测试仪器与方法 | 第33-35页 |
2.4.1 分析仪器 | 第33页 |
2.4.2 测试方法 | 第33-35页 |
第3章. 厌氧耐砷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特征 | 第35-41页 |
3.1 耐砷菌的形态特征 | 第35-36页 |
3.2 砷对微生物生长和形态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 耐砷菌的耐砷功能基因 | 第37-38页 |
3.4 好氧菌和厌氧菌的耐砷机制对比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厌氧耐砷微生物的生物化学效应 | 第41-56页 |
4.1 厌氧耐砷微生物对液相As(V)和Fe(Ⅲ)的还原 | 第41-45页 |
4.1.1 微生物对As(V)的还原 | 第41-42页 |
4.1.2 微生物对Fe(Ⅲ)的还原 | 第42-43页 |
4.1.3 溶解态As(V)和Fe(Ⅲ)的竞争还原 | 第43-45页 |
4.2 厌氧耐砷微生物对固相As(V)和Fe(Ⅲ)的转化 | 第45-52页 |
4.2.1 微生物对臭葱石中As(V)、Fe(Ⅲ)的还原作用 | 第45-48页 |
4.2.2 微生物对载砷针铁矿中As(V)、Fe(Ⅲ)的还原 | 第48-51页 |
4.2.3 微生物对沉积物中As(V)、Fe(Ⅲ)的还原作用 | 第51-52页 |
4.3 厌氧耐砷微生物还原As(V)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 第52-53页 |
4.4 砷和铁在不同体系中的竞争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6-5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6页 |
5.2 主要建议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
附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