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木质素在不同水热环境中的解聚特性及产物形成规律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2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生物质简介及综合利用第14-17页
        1.2.1 生物质能源的种类第15页
        1.2.2 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现状第15-16页
        1.2.3 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前景第16-17页
    1.3 木质素及其应用第17-22页
        1.3.1 木质素简介第17页
        1.3.2 木质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第17-19页
        1.3.3 木质素的种类第19-20页
        1.3.4 木质素的应用第20-22页
            1.3.4.1 合成树脂和粘合剂第20-21页
            1.3.4.2 橡胶补强剂第21页
            1.3.4.3 油田化学品第21页
            1.3.4.4 建材助剂第21页
            1.3.4.5 在工业中的应用第21-22页
            1.3.4.6 在农业中的应用第22页
        1.3.5 木质素未来的发展方向第22页
    1.4 木质素水热转化第22-29页
        1.4.1 水热反应简介第22-24页
        1.4.2 水热湿氧化第24-25页
            1.4.2.1 反应条件第24页
            1.4.2.2 反应介质第24-25页
            1.4.2.3 催化剂第25页
            1.4.2.4 木质素种类第25页
            1.4.2.5 反应产物第25页
        1.4.3 水热气化第25-27页
            1.4.3.1 反应条件第26页
            1.4.3.2 催化剂第26页
            1.4.3.3 木质素种类第26页
            1.4.3.4 反应产物第26-27页
        1.4.4 水热液化第27-29页
            1.4.4.1 反应条件第27页
            1.4.4.2 反应介质第27-28页
            1.4.4.3 催化剂第28页
            1.4.4.4 木质素种类第28页
            1.4.4.5 反应产物第28-29页
        1.4.5 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第29页
    1.5 闪蒸-气相质谱法简介第29-30页
        1.5.1 闪蒸气相质谱的发展第29-30页
        1.5.2 闪蒸-气相质谱的应用第30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0-32页
        1.6.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30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二章 杉木碱木质素在供氢体系中水热转化产物的形成规律第32-46页
    2.1 引言第32-33页
    2.2 实验第33-35页
        2.2.1 原料及试剂第33页
        2.2.2 实验用碱木素的提取与纯化第33页
        2.2.3 实验方法第33页
        2.2.4 实验设计第33-34页
        2.2.5 产物分离第34页
        2.2.6 产物分析第34-3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5-45页
        2.3.1 不同甲酸盐的添加对碱木质素水热解聚体系中液相产物的影响第36-37页
        2.3.2 甲酸镍与Pd/C共催化体系中碱木质素水热解聚工况条件优化第37-40页
            2.3.2.1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37-38页
            2.3.2.2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38-39页
            2.3.2.3 甲酸镍用量的影响第39-40页
        2.3.3 优化条件下液相产物分析第40-43页
            2.3.3.1 液相产物LC-HRMS分析第40-41页
            2.3.3.2 液相产物H/C和O/C摩尔比变化第41-42页
            2.3.3.3 液相产物的热分解特性第42-43页
        2.3.4 水热转化固相产物热分解特性第43-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阔叶木碱木质素在氧化物体系中的解聚特性第46-69页
    3.1 引言第46页
    3.2 实验第46-48页
        3.2.1 原料与试剂第46页
        3.2.2 实验设计第46-47页
        3.2.3 实验方法第47页
        3.2.4 产物分离与分析第47-4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8-67页
        3.3.1 分别添加八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对液相产物的影响第49-50页
        3.3.2 添加纳米氧化铜时,工况条件变化对液相产物的影响第50-61页
            3.3.2.1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50-54页
            3.3.2.2 反应时间对得率的影响第54-57页
            3.3.2.3 纳米氧化铜用量对得率的影响第57-61页
        3.3.3 阔叶木硫酸盐碱木质素添加氧化铜热水转化液相产物特性分析第61-66页
            3.3.3.1 有机元素分析第61-62页
            3.3.3.2 热失重特性第62-63页
            3.3.3.3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第63-66页
        3.3.4 固相产物热重分析第66-67页
    3.4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杉木碱木质素在溶剂/水混合体系中的解聚特性第69-88页
    4.1 引言第69-70页
    4.2 实验第70-72页
        4.2.1 实验用主要原料及试剂第70页
        4.2.2 实验用主要仪器与设备第70页
        4.2.3 实验方法第70页
        4.2.4 溶剂/水混合体系与实验设计第70-71页
        4.2.5 产物分离第71页
        4.2.6 反应产物分析第71-7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2-86页
        4.3.1 杉木碱木质素在乙醇/水体系解聚液相产物中单酚定量分析研究第72-74页
        4.3.2 碱木质素在不同溶剂/水混合体系中解聚产物得率第74-76页
        4.3.3 以乙醇/水作为反应介质碱木质素水热解聚工艺优化第76-79页
            4.3.3.1 反应温度对得率的影响第76-78页
            4.3.3.2 反应体系乙醇/水比例对解聚产物的影响第78-79页
        4.3.4 液相产物组成特性及提质途径第79-86页
            4.3.4.1 不同溶剂/水混合体系解聚液相产物组成特性分析第79-82页
            4.3.4.2 碱木质素在乙醇/水解聚体系最优条件下液相产物特性及其提质途径第82-84页
            4.3.4.3 碱木质素在乙醇/水反应体系中固相产物的特性第84-86页
    4.4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五章 催化剂对碱木质素解聚产物形成的影响及不同特征木质素水热液化适应性分析第88-100页
    5.1 引言第88页
    5.2 实验第88-93页
        5.2.1 原料与试剂第88-89页
        5.2.2 实验用八种催化剂第89页
        5.2.3 实验用七种木质素第89-92页
        5.2.4 元素分析第92页
        5.2.5 实验方法第92-93页
            5.2.5.1 实验设计第93页
            5.2.5.2 产物分离第93页
            5.2.5.3 产物定量分析第9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3-99页
        5.3.1 元素分析第93-94页
        5.3.2 添加不同催化剂液相产物得率和总酚产率第94-95页
        5.3.3 不同来源和特性的木质素在最优工艺条件下的适应性分析第95-97页
        5.3.4 固相产物热重特性第97-99页
    5.4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六章 管式连续反应器设计、放大验证与产物应用第100-106页
    6.1 引言第100页
    6.2 实验原料与试验装置第100-101页
        6.2.1 实验原料第100页
        6.2.2 试验装置第100-101页
        6.2.3 试验方法第101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1-105页
        6.3.1 液相产物得率第101-102页
        6.3.2 寡聚物的利用第102-105页
            6.3.2.1 脱墨剂的制备第102-103页
            6.3.2.2 脱墨剂的应用效果第103-105页
    6.4 小结第105-106页
全文总结与未来工作的建议第106-109页
    1.全文总结第106-108页
    2.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08页
    3.进一步工作的建议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附件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半纤维素均相化学改性及其材料制备
下一篇:强聚集性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电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