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高中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网络欺凌的关系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1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1-25页
    1 网络欺凌的研究综述第11-20页
        1.1 网络欺凌的概念与类型第11-12页
        1.2 网络欺凌的现状第12-15页
        1.3 网络欺凌的理论第15-17页
        1.4 网络欺凌的相关研究第17-20页
    2 自尊概述第20-23页
        2.1 自尊的定义第20-21页
        2.2 外显自尊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第21-22页
        2.3 内隐自尊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第22-23页
    3 网络欺凌与自尊第23-25页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第25-27页
    1 已有研究的局限第25页
    2 问题提出第25-26页
    3 研究意义第26-27页
        3.1 理论意义第26页
        3.2 现实意义第26-27页
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第27-39页
    研究一:高中生网络欺凌的发生特点及其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第27-31页
        1 研究目的第27页
        2 研究假设第27页
        3 研究方法第27-28页
            3.1 被试第27页
            3.2 研究工具第27-28页
        4 研究结果第28-31页
            4.1 高中生网络欺凌及网络受欺凌的发生特点第28页
            4.2 高中生网络欺凌人口学资料的差异性分析第28-31页
    研究二: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网络欺凌的关系第31-39页
        1 研究目的第31页
        2 研究假设第31页
        3 研究方法第31-34页
            3.1 被试第31页
            3.2 研究工具第31-34页
        4 研究结果第34-39页
            4.1 高中生的内隐自尊效应存在性检验第34-35页
            4.2 外显自尊与网络欺凌的关系分析结果第35-36页
            4.3 内隐自尊与网络欺凌关系分析结果第36页
            4.4 网络欺凌者和未卷入者外显自尊差异性比较第36页
            4.5 网络欺凌者和未卷入者内隐自尊差异性比较第36-37页
            4.6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关系第37-39页
第四部分 讨论第39-43页
    1 高中生网络欺凌基本特点第39-40页
    2 对积极内隐自我态度的验证分析第40-41页
    3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网络欺凌的关系分析第41-42页
    4 建议与对策第42-43页
第五部分 总结论第43-45页
    1 结论第43页
    2 研究创新第43页
    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43-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附录第47-49页
致谢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下一篇:内外倾人格类型、成就动机对风险偏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