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1.1.1 绿色制造及高速干切削技术 | 第10-12页 |
1.1.2 高速干切滚齿工艺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23页 |
1.2.1 高速干切削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机床热平衡分析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3 机床及工件热变形误差补偿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 第23-24页 |
1.3.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23-24页 |
1.3.2 论文的课题来源 | 第24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2 高速干切滚齿机床多参量驱动热平衡模型 | 第26-48页 |
2.1 概述 | 第26页 |
2.2 高速干切滚齿机床热能累积特点 | 第26-29页 |
2.3 高速干切滚齿机床热平衡影响因素 | 第29-45页 |
2.3.1 机床电机电能 | 第31-32页 |
2.3.2 压缩空气及空气流动 | 第32-35页 |
2.3.3 电机冷却液、润滑油及液压油对流换热 | 第35-37页 |
2.3.4 已加工工件热能变化量 | 第37-38页 |
2.3.5 切屑热能传递 | 第38-41页 |
2.3.6 机床外表面与外环境的对流换热 | 第41-44页 |
2.3.7 辐射 | 第44-45页 |
2.4 高速干切滚齿机床多参量驱动热平衡模型 | 第45-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3 基于压缩空气冷却的高速干切滚齿机床热平衡调控 | 第48-74页 |
3.1 概述 | 第48页 |
3.2 压缩空气冷却系统构成 | 第48-50页 |
3.3 基于压缩空气冷却的高速干切滚齿机床热平衡分析 | 第50-60页 |
3.3.1 空气压缩站 | 第51-56页 |
3.3.2 冷干机 | 第56-57页 |
3.3.3 机床内管道及喷嘴 | 第57-60页 |
3.4 基于压缩空气冷却的高速干切滚齿机床热平衡调控及验证 | 第60-71页 |
3.4.1 高速干切滚齿机床热平衡调控方法 | 第60-63页 |
3.4.2 实例及验证 | 第63-69页 |
3.4.3 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4 高速干切滚齿机床及工件热变形误差补偿 | 第74-96页 |
4.1 概述 | 第74页 |
4.2 高速干切滚齿机床及工件热变形误差分析 | 第74-80页 |
4.2.1 机床热变形误差分析 | 第74-76页 |
4.2.2 工件热变形误差分析 | 第76-80页 |
4.3 高速干切滚齿机床及工件热变形误差补偿模型 | 第80-91页 |
4.3.1 实验方法 | 第80-84页 |
4.3.2 建模流程 | 第84-85页 |
4.3.3 温度变量聚类分析 | 第85-87页 |
4.3.4 机床热变形误差补偿模型 | 第87-89页 |
4.3.5 工件热变形误差补偿模型 | 第89-91页 |
4.4 补偿及实验验证 | 第91-94页 |
4.4.1 补偿 | 第91-92页 |
4.4.2 实验验证 | 第92-9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5 高速干切滚齿机床温度场/热变形实验平台的搭建及应用 | 第96-112页 |
5.1 概述 | 第96页 |
5.2 实验平台的开发背景及功能 | 第96-98页 |
5.2.1 实验平台的开发背景 | 第96-97页 |
5.2.2 实验平台的功能 | 第97-98页 |
5.3 实验平台的构成 | 第98-106页 |
5.3.1 硬件系统 | 第98-101页 |
5.3.2 软件系统 | 第101-106页 |
5.4 实验平台的应用 | 第106-11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4页 |
附录 | 第124-125页 |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24页 |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申请发明专利目录 | 第124-125页 |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