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砖砌体结构耐久性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砌体结构耐久性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2.2 砌体材料耐久性现状 | 第15-17页 |
1.2.3 砌体构件耐久性现状 | 第17页 |
1.2.4 砌体结构耐久性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砌体结构典型耐久性损伤类型 | 第18-21页 |
1.3.1 砖砌体冻融 | 第18-19页 |
1.3.2 砖砌体盐侵蚀 | 第19页 |
1.3.3 砖砌体干湿交替 | 第19-20页 |
1.3.4 砖砌体化学腐蚀破坏 | 第20-21页 |
1.4 冻融作用下水泥基材料研究综述 | 第21-25页 |
1.4.1 砌体冻融破坏的表现形式 | 第21-22页 |
1.4.2 冻融破坏的理论模型 | 第22-25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0页 |
2 试验概况 | 第30-39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30-33页 |
2.1.1 材料选用 | 第30-32页 |
2.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32-3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3-38页 |
2.2.1 冻融环境模拟方法 | 第33-34页 |
2.2.2 砖砌体抗冻性定量化设计 | 第34-36页 |
2.2.3 电子显微镜扫描试验 | 第36-37页 |
2.2.4 压汞测孔试验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3 冻融循环作用下砂浆耐久性研究 | 第39-61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试验概况 | 第39-41页 |
3.2.1 试件设计 | 第39页 |
3.2.2 试验目的 | 第39-40页 |
3.2.3 试件制作 | 第40页 |
3.2.4 冻融循环 | 第40-41页 |
3.3 砂浆的外观损伤分析 | 第41页 |
3.4 损伤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3.4.1 质量损失 | 第41-42页 |
3.4.2 动弹性模量 | 第42页 |
3.4.3 抗压强度损失 | 第42页 |
3.5 砂浆质量损失规律 | 第42-45页 |
3.5.1 水胶比对砂浆质量损失的影响 | 第42-43页 |
3.5.2 灰膏含量对砂浆质量损失的影响 | 第43-44页 |
3.5.3 粉煤灰含量对砂浆质量损失的影响 | 第44-45页 |
3.6 砂浆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 | 第45-48页 |
3.6.1 水胶比对砂浆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45页 |
3.6.2 灰膏含量对砂浆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3.6.3 粉煤灰含量对砂浆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3.6.4 动弹性模量退化模型 | 第47-48页 |
3.7 砂浆抗压强度劣化规律 | 第48-52页 |
3.7.1 水胶比对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3.7.2 灰膏对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49页 |
3.7.3 粉煤灰对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3.7.4 抗压强度退化模型 | 第50-52页 |
3.8 砂浆动弹性模量损失与抗压强度损失的关系 | 第52-53页 |
3.9 冻融循环下砂浆孔结构研究 | 第53-56页 |
3.9.1 砂浆孔隙结构 | 第53-54页 |
3.9.2 压汞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5页 |
3.9.3 电子显微镜扫描 | 第55-56页 |
3.10 冻融循环下砂浆破坏机理分析 | 第56-57页 |
3.11 再生混凝土砖的耐久性 | 第57-59页 |
3.11.1 再生混凝土砖的外观损伤 | 第57-58页 |
3.11.2 再生混凝土砖抗压强度劣化 | 第58-59页 |
3.12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4 冻融循环作用下RCB砌体受剪试验研究 | 第61-75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试验概况 | 第61-64页 |
4.2.1 试验目的 | 第62页 |
4.2.2 试件设计 | 第62页 |
4.2.3 试件制作过程 | 第62-63页 |
4.2.4 冻融循环 | 第63页 |
4.2.5 加载过程 | 第63-64页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4-69页 |
4.3.1 试验破坏过程 | 第64-65页 |
4.3.2 抗剪试件外观损伤分析 | 第65-66页 |
4.3.3 抗剪强度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4.4 砌体抗剪强度劣化规律 | 第69-72页 |
4.6 抗剪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72-7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
5 冻融循环作用下RCB砌体单轴受压试验研究 | 第75-94页 |
5.1 引言 | 第75页 |
5.2 试验概况 | 第75-78页 |
5.2.1 试验目的 | 第75页 |
5.2.2 试验模型 | 第75页 |
5.2.3 试件制作过程 | 第75-76页 |
5.2.4 冻融循环制度 | 第76-77页 |
5.2.5 试验加载 | 第77-78页 |
5.3 试验现象 | 第78-80页 |
5.3.1 试验破坏过程 | 第78-79页 |
5.3.2 冻融试件破坏形态对比 | 第79-80页 |
5.4 冻融循环下砌体抗压强度分析 | 第80-83页 |
5.4.1 砌体抗压强度结果 | 第80-82页 |
5.4.2 砌体抗压强度劣化模型 | 第82-83页 |
5.5 冻融循环下砌体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 | 第83-88页 |
5.6 冻融循环下砌体弹性模量分析 | 第88-90页 |
5.6.1 实测弹性模量 | 第88页 |
5.6.2 砌体弹性模量的退化规律 | 第88-90页 |
5.7 冻融循环下砌体泊松比分析 | 第90页 |
5.8 冻融环境作用下受压砖砌体的受力机理 | 第90-92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4页 |
6 冻融循环下RCB砌体轴心受压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 第94-113页 |
6.1 引言 | 第94页 |
6.2 砌体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94-100页 |
6.2.1 弹性本构模型 | 第94-95页 |
6.2.2 经验本构模型 | 第95-100页 |
6.2.3 损伤本构模型 | 第100页 |
6.3 损伤力学理论 | 第100-102页 |
6.3.1 损伤力学简介 | 第100-101页 |
6.3.2 损伤变量 | 第101页 |
6.3.3 等效性假设 | 第101-102页 |
6.4 冻融循环下砖砌体单轴受压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 第102-109页 |
6.4.1 损伤变量选取 | 第102-103页 |
6.4.2 砌体冻融损伤本构关系模型 | 第103-104页 |
6.4.3 砌体冻融损伤演化方程 | 第104-105页 |
6.4.4 砌体单轴受压损伤本构关系模型 | 第105-106页 |
6.4.5 砌体单轴受压损伤演化方程 | 第106-108页 |
6.4.6 冻融循环下砖砌体的单轴受压损伤本构关系模型 | 第108-109页 |
6.5 模型的验证 | 第109-11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7 冻融循环下RCB砌体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113-137页 |
7.1 引言 | 第113页 |
7.2 试验概况 | 第113-119页 |
7.2.1 试验目的 | 第113页 |
7.2.2 试件设计 | 第113-115页 |
7.2.3 试件制作 | 第115-116页 |
7.2.4 冻融循环制度 | 第116页 |
7.2.5 试验加载 | 第116-118页 |
7.2.6 试验测试内容 | 第118-119页 |
7.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9-134页 |
7.3.1 外观损伤分析 | 第119-120页 |
7.3.2 破坏特征分析 | 第120-124页 |
7.3.3 抗侧承载力与变形能力 | 第124-125页 |
7.3.4 滞回曲线 | 第125-127页 |
7.3.5 骨架曲线 | 第127-129页 |
7.3.6 刚度衰减 | 第129-130页 |
7.3.7 耗能特征 | 第130-134页 |
7.3.8 墙体斜向拉伸变形 | 第13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37页 |
8 冻融循环下RCB砌体墙体损伤恢复力模型 | 第137-149页 |
8.1 引言 | 第137页 |
8.2 恢复力模型概述 | 第137-139页 |
8.2.1 曲线形恢复力模型 | 第138页 |
8.2.2 折线恢复力模型 | 第138页 |
8.2.3 砌体恢复力模型 | 第138-139页 |
8.3 冻融循环下RCB砌体恢复力模型建立 | 第139-144页 |
8.3.1 冻融砖砌体墙恢复力模型建立原则 | 第139-140页 |
8.3.2 墙体恢复力模型的确定 | 第140-141页 |
8.3.3 冻融砖砌体墙恢复力模型特征参数 | 第141-143页 |
8.3.4 冻融砌体墙恢复力滞回规则 | 第143-144页 |
8.4 冻融损伤恢复力模型参数的拟合及验证 | 第144-147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49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3页 |
9.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149-151页 |
9.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51页 |
9.3 展望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
附录 | 第154-156页 |
附录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4-155页 |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55-156页 |
附录三:攻读博士期间获奖情况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