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 缩略词列表 | 第11-12页 |
| 1 绪论 | 第12-21页 |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1.2.1 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ATs)和去乙酰化酶(HDACs)的分类 | 第12-13页 |
| 1.2.2 HATs和HDACs在种子发育、休眠和萌发过程中的作用 | 第13-14页 |
| 1.2.3 HATs和HDACs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作用 | 第14页 |
| 1.2.4 HATs和HDACs对于花器官的影响 | 第14-15页 |
| 1.2.5 植物HATs和HDACs对于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 第15-18页 |
| 1.2.6 果实相关转录因子与表观遗传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 1.4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8-20页 |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2 SlHDA1、SlHDA3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 第21-45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 2.1.1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 2.1.2 菌株、质粒、载体和感受态细胞 | 第21页 |
| 2.1.3 试剂和实验设备 | 第21-22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22-31页 |
| 2.2.1 番茄SlHDA1、SlHDA3基因序列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2-28页 |
| 2.2.2 SlHDA1、SlHDA3的亚细胞定位 | 第28-29页 |
| 2.2.3 SlHDA1、SlHDA3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29-31页 |
| 2.2.4 SlHDA1、SlHDA3同源性分析 | 第31页 |
| 2.2.5 SlHDA1、SlHDA3基因启动子元件分析 | 第31页 |
| 2.2.6 激素及非生物胁迫处理 | 第31页 |
| 2.3 实验结果 | 第31-43页 |
| 2.3.1 SlHDA1、SlHDA3基因序列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33页 |
| 2.3.2 SlHDA1、SlHDA3的亚细胞定位 | 第33-34页 |
| 2.3.3 SlHDA1、SlHDA3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34-36页 |
| 2.3.4 SlHDA1、SlHDA3基因进化树分析 | 第36-37页 |
| 2.3.5 SlHDA1、SlHDA3基因启动子分析 | 第37-40页 |
| 2.3.6 番茄SlHDA1、SlHDA3基因受激素和其它逆境胁迫的调节 | 第40-43页 |
| 2.4 讨论 | 第43-4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3 SlHDA1、SlHDA3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基因植株表型鉴定 | 第45-54页 |
| 3.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 3.1.1 植物材料 | 第45页 |
| 3.1.2 菌株和质粒 | 第45页 |
| 3.1.3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 3.2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 3.2.1 转化载体的构建 | 第45-47页 |
| 3.2.2 农杆菌的转化 | 第47页 |
| 3.2.3 番茄遗传转化 | 第47-48页 |
| 3.2.4 转基因植株阳性鉴定及表达量分析 | 第48页 |
| 3.2.5 抗生素抗性培养基筛选 | 第48页 |
| 3.3 实验结果 | 第48-52页 |
| 3.3.1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以及鉴定 | 第48-49页 |
| 3.3.2 超量表达SlHDA1、SlHDA3基因导致番茄果实变小 | 第49-50页 |
| 3.3.3 超量表达SlHDA1、SlHDA3基因导致番茄种子数量减少 | 第50-51页 |
| 3.3.4 SlHDA3抑制株系果实表面色素分布不均且成熟后呈橙红色 | 第51-52页 |
| 3.4 讨论 | 第52-5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4 与SlHDA1、SlHDA3蛋白相互作用的转录因子鉴定 | 第54-60页 |
| 4.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 4.1.1 菌株与质粒 | 第54页 |
| 4.1.2 主要试剂 | 第54页 |
| 4.2 实验方法 | 第54-57页 |
| 4.2.1 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 | 第54-57页 |
| 4.2.2 重组质粒的毒性检测和自激活检测 | 第57页 |
| 4.2.3 SlHDA1、SlHDA3与转录因子蛋白之间互作分析 | 第57页 |
| 4.3 实验结果 | 第57-58页 |
| 4.3.1 酵母双杂结果 | 第57-58页 |
| 4.4 讨论 | 第58-59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5.1 结论 | 第60页 |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0-61页 |
| 5.3 后续工作及展望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