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缩略词语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40页 |
1.1 多氯联苯的概述 | 第20-23页 |
1.1.1 多氯联苯的结构及性质 | 第20页 |
1.1.2 多氯联苯的来源 | 第20-22页 |
1.1.3 多氯联苯的危害 | 第22-23页 |
1.2 多氯联苯的检测方法 | 第23-26页 |
1.2.1 气相色谱法 | 第23-24页 |
1.2.2 光谱分析方法 | 第24页 |
1.2.3 生物分析方法 | 第24页 |
1.2.4 免疫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1.3 生物条形码技术概述 | 第26-36页 |
1.3.1 生物条形码技术的原理 | 第27-28页 |
1.3.2 条形码DNA | 第28页 |
1.3.3 纳米粒子在生物条形码技术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1.3.4 生物条形码技术的发展 | 第29-35页 |
1.3.5 生物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 第35-36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36-37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7-38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8-40页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第二章 三种PCBs单体人工抗原及抗体的制备 | 第40-65页 |
2.1 引言 | 第40页 |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40-43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2.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40-42页 |
2.2.3 试剂配制及材料预处理 | 第42-43页 |
2.3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43-52页 |
2.3.1 免疫原的制备 | 第43-44页 |
2.3.2 包被原的制备 | 第44-45页 |
2.3.3 人工抗原的鉴定 | 第45-46页 |
2.3.4 人工抗原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6-47页 |
2.3.5 偶联物结合比的计算 | 第47页 |
2.3.6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7-49页 |
2.3.7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9-51页 |
2.3.8 抗体效价测试 | 第51页 |
2.3.9 抗体特异性分析 | 第51-5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52-63页 |
2.4.1 人工抗原的合成与表征 | 第52-55页 |
2.4.2 人工抗原的蛋白含量及偶联比 | 第55-56页 |
2.4.3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56-58页 |
2.4.4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58-60页 |
2.4.5 抗体的特异性分析 | 第60-6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三章 ic-ELISA检测PCBs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65-90页 |
3.1 引言 | 第65页 |
3.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65-66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65页 |
3.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65页 |
3.2.3 试剂配制 | 第65-6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66-69页 |
3.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6-67页 |
3.3.2 间接竞争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67-68页 |
3.3.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8页 |
3.3.4 交叉反应率分析 | 第68页 |
3.3.5 样品预处理及分析检测 | 第68-69页 |
3.3.6 回收率 | 第6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9-88页 |
3.4.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69-78页 |
3.4.2 方法的建立 | 第78-82页 |
3.4.3 交叉反应率 | 第82-83页 |
3.4.4 样品分析检测 | 第83-86页 |
3.4.5 回收率 | 第86-8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四章 BA-ELISA检测PCBs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90-112页 |
4.1 引言 | 第90页 |
4.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90-91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90页 |
4.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90页 |
4.2.3 试剂配制 | 第90-9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91-94页 |
4.3.1 生物素化抗体的制备 | 第91页 |
4.3.2 BA-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91页 |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91-93页 |
4.3.4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93页 |
4.3.5 样品预处理及分析检测 | 第93页 |
4.3.6 回收率 | 第93-9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94-111页 |
4.4.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94-100页 |
4.4.2 BA-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100-105页 |
4.4.3 样品的分析检测 | 第105-109页 |
4.4.4 回收率 | 第109-11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五章 基于rt-IPCR的间接竞争BCA方法检测PCBs | 第112-148页 |
5.1 引言 | 第112-113页 |
5.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113-114页 |
5.2.1 实验仪器 | 第113页 |
5.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113页 |
5.2.3 寡核苷酸 | 第113页 |
5.2.4 试剂配制 | 第113-114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114-119页 |
5.3.1 寡核苷酸链及引物的设计 | 第114页 |
5.3.2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体系 | 第114-115页 |
5.3.3 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 第115页 |
5.3.4 二抗的预处理 | 第115页 |
5.3.5 金纳米颗粒的修饰及表征 | 第115-116页 |
5.3.6 间接竞争生物条形码方法的基本步骤 | 第116-117页 |
5.3.7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117-118页 |
5.3.8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118页 |
5.3.9 样品预处理及分析检测 | 第118-119页 |
5.3.10 回收率 | 第119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19-146页 |
5.4.1 PCR扩增条件的优化 | 第119-121页 |
5.4.2 金纳米颗粒的制备、修饰及表征 | 第121-123页 |
5.4.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123-128页 |
5.4.4 间接竞争生物条形码方法的建立 | 第128-139页 |
5.4.5 样品的分析检测 | 第139-144页 |
5.4.6 回收率 | 第144-14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六章 基于rt-IPCR的直接竞争BCA方法检测PCBs | 第148-179页 |
6.1 引言 | 第148-149页 |
6.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149页 |
6.2.1 实验仪器 | 第149页 |
6.2.2 实验材料 | 第149页 |
6.2.3 寡核苷酸 | 第149页 |
6.2.4 试剂配制 | 第149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149-152页 |
6.3.1 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 第149-150页 |
6.3.2 抗体的预处理 | 第150页 |
6.3.3 金纳米颗粒的修饰 | 第150页 |
6.3.4 GNPs探针的表征 | 第150页 |
6.3.5 直接竞争生物条形码方法的基本步骤 | 第150-151页 |
6.3.6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151-152页 |
6.3.7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152页 |
6.3.8 样品的预处理及分析检测 | 第152页 |
6.3.9 回收率 | 第152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52-177页 |
6.4.1 GNPs的修饰及表征 | 第152-156页 |
6.4.2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156-159页 |
6.4.3 实验方法的建立 | 第159-170页 |
6.4.4 样品的分析检测 | 第170-175页 |
6.4.5 回收率 | 第175-17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77-17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9-184页 |
7.1 结论 | 第179-181页 |
7.2 创新点 | 第181-182页 |
7.3 展望 | 第182-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5页 |
附录 1 | 第195-196页 |
致谢 | 第196-19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文章 | 第197-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