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29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4-18页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第14-16页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第16-17页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4页
        1.2.1 创新平台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2 协同创新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3 我国船舶工业科技创新研究现状第22-23页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23-24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4-27页
        1.3.1 论文研究内容第24-26页
        1.3.2 论文研究方法第26-27页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27-29页
第2章 我国船舶工业现状及其协同创新平台理论基础第29-63页
    2.1 我国船舶工业现状第29-43页
        2.1.1 船舶工业的分类与特征第29-31页
        2.1.2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概况第31-33页
        2.1.3 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现状第33-37页
        2.1.4 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第37-43页
    2.2 相关概念界定第43-51页
        2.2.1 协同创新的内涵第43-46页
        2.2.2 协同创新与传统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关系第46-47页
        2.2.3 协同创新平台的内涵、类别、特征及功能第47-51页
    2.3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分析第51-58页
        2.3.1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内涵第51-53页
        2.3.2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的系统结构第53-55页
        2.3.3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的网络化分析第55-58页
    2.4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创新的协同动因第58-60页
        2.4.1 技术创新本身发展内在的要求第58-59页
        2.4.2 我国船舶工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第59页
        2.4.3 协同创新平台具有的创新优势第59-60页
    2.5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创新的协同机制第60-62页
        2.5.1 战略协同第60-61页
        2.5.2 组织协同第61-62页
        2.5.3 知识协同第62页
    2.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3章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研究第63-82页
    3.1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的目标、原则、途径第63-67页
        3.1.1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的目标第63-64页
        3.1.2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的原则第64-65页
        3.1.3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的途径第65-67页
    3.2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的宏观布局、主体选择及竞合博弈分析第67-76页
        3.2.1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的宏观布局第67-68页
        3.2.2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的主体选择第68-69页
        3.2.3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竞合博弈分析第69-76页
    3.3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的构成、组织结构及组织者第76-80页
        3.3.1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的构成第76-78页
        3.3.2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的组织结构第78-80页
        3.3.3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的组织者第80页
    3.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4章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研究第82-112页
    4.1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过程第82-83页
    4.2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管理机制第83-88页
        4.2.1 利益分配机制第83-84页
        4.2.2 信任机制第84-86页
        4.2.3 人员管理机制第86-87页
        4.2.4 资源共享机制第87页
        4.2.5 人才培养机制第87-88页
    4.3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的知识增值过程第88-90页
    4.4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知识增值机理第90-111页
        4.4.1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知识的获取第90-99页
        4.4.2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知识的吸收第99-109页
        4.4.3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知识的共享第109-110页
        4.4.4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知识的创新第110-111页
    4.5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5章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评价研究第112-136页
    5.1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的内涵、影响因素及评价目的第112-116页
        5.1.1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的内涵第112-113页
        5.1.2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的影响因素第113-115页
        5.1.3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的评价目的第115-116页
    5.2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第116-122页
        5.2.1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第116-117页
        5.2.2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117-119页
        5.2.3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评价指标释义第119-122页
    5.3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指标体系检测第122-127页
        5.3.1 问卷设计与调查第122-123页
        5.3.2 指标体系的信度检测第123页
        5.3.3 指标体系的效度检测第123-127页
    5.4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的云评价模型第127-135页
        5.4.1 云模型及相关范畴第127-129页
        5.4.2 云模型的进化及算法第129-135页
    5.5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第6章 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绩效实证评价研究第136-162页
    6.1 实证样本—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简介第136-143页
        6.1.1 中心构成及培育过程第136-137页
        6.1.2 中心组织结构、任务分工和运行机制第137-141页
        6.1.3 中心建设成效第141-143页
    6.2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绩效评价过程第143-160页
        6.2.1 基于云模型的指标重要性刻画第143-144页
        6.2.2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第144-156页
        6.2.3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绩效的评价等级第156-160页
    6.3 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绩效评价结果分析第160-161页
    6.4 本章小结第161-162页
第7章 促进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发展的对策建议第162-176页
    7.1 完善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运作的宏观环境第162-168页
        7.1.1 持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第162-163页
        7.1.2 加强财政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第163-164页
        7.1.3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第164-166页
        7.1.4 优化平台的投融资环境第166-167页
        7.1.5 加强科技中介力量建设第167-168页
    7.2 提升我国船舶工业协同创新平台创新能力第168-175页
        7.2.1 着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第168-170页
        7.2.2 注重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第170-171页
        7.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171-172页
        7.2.4 营造平台协同创新文化第172-174页
        7.2.5 提升平台信息化水平第174-175页
    7.3 本章小结第175-176页
结论第176-178页
参考文献第178-19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90-191页
致谢第191-192页
附录 1第192-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机器学习及智能算法的柴油机性能预测及优化研究
下一篇:萤火虫算法研究及其在船舶运动参数辨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