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5-18页 |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基本内容 | 第18页 |
1.3 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8-20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0-33页 |
2.1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内涵 | 第20-22页 |
2.1.1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内容 | 第20页 |
2.1.3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范围 | 第20-21页 |
2.1.4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核心 | 第21页 |
2.1.5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协调 | 第21-22页 |
2.2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原则 | 第22-23页 |
2.2.1 公平原则 | 第22页 |
2.2.2 弹性原则 | 第22-23页 |
2.2.3 共赢原则 | 第23页 |
2.3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方式 | 第23-25页 |
2.3.1 按贡献分配 | 第24页 |
2.3.2 平均分配 | 第24页 |
2.3.3 单独所有 | 第24页 |
2.3.4 具体方法 | 第24-25页 |
2.4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效果 | 第25-26页 |
2.4.1 助推产学共赢 | 第25-26页 |
2.4.2 提高大学科研水平 | 第26页 |
2.4.3 增强公司科研实力 | 第26页 |
2.4.4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第26页 |
2.5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问题 | 第26-27页 |
2.5.1 产权纠纷 | 第26页 |
2.5.2 分配机制缺失 | 第26-27页 |
2.6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建议 | 第27-31页 |
2.6.1 约定双方权益 | 第27-28页 |
2.6.2 保护双方产权 | 第28-29页 |
2.6.3 完善政府规制 | 第29-30页 |
2.6.4 完善分配机制 | 第30-31页 |
2.7 文献评述 | 第31-33页 |
第3章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理论 | 第33-62页 |
3.1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理论分析 | 第33-60页 |
3.1.1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必须以马克思分配理论为指导 | 第33-39页 |
3.1.2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产权基础 | 第39-55页 |
3.1.3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共建共享机制 | 第55-57页 |
3.1.4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原则 | 第57-60页 |
3.2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基本框架 | 第60-62页 |
第4章 产学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 | 第62-92页 |
4.1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中大学的利益诉求 | 第62-77页 |
4.1.1 大学通过产学合作获得技术转让及专利的收益 | 第62-67页 |
4.1.2 大学通过产学合作获得科研资助资金的收益 | 第67-70页 |
4.1.3 大学通过产学合作获得孵化企业或衍生企业的收益 | 第70-73页 |
4.1.4 大学通过产学合作获得市场信息及名誉的收益 | 第73-74页 |
4.1.5 大学通过产学合作获得实习基地的收益 | 第74-77页 |
4.2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中企业的利益诉求 | 第77-87页 |
4.2.1 企业通过产学合作获得基础知识、新工具及专利权的收益 | 第78-83页 |
4.2.2 企业通过产学合作获得技术创新能力的收益 | 第83-84页 |
4.2.3 企业通过产学合作获得研发风险降低的收益 | 第84-85页 |
4.2.4 企业通过产学合作获得声誉及招聘员工的收益 | 第85页 |
4.2.5 企业通过产学合作获得学术培训的收益 | 第85-87页 |
4.2.6 企业通过产学合作获得学术网络及公共资金的收益 | 第87页 |
4.3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中政府的利益诉求 | 第87-92页 |
4.3.1 政府通过产学合作要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外溢 | 第87-88页 |
4.3.2 政府通过产学合作要优化社会整体资源配置 | 第88-90页 |
4.3.3 政府通过产学合作要促进经济发展 | 第90-92页 |
第5章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对产学合作效率的制约 | 第92-99页 |
5.1 产学合作效率分析 | 第92-98页 |
5.1.1 DEA模型 | 第92-94页 |
5.1.2 PLS-SEM模型 | 第94-98页 |
5.2 产学合作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学合作利益分配不合理 | 第98-99页 |
第6章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中的主要问题 | 第99-112页 |
6.1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平台缺失 | 第99-106页 |
6.1.1 没有可供参考的合约范本 | 第99-100页 |
6.1.2 专利积压严重 | 第100-101页 |
6.1.3 咨询平台较少使用 | 第101-102页 |
6.1.4 网络及非正式互动平台几乎没有运用 | 第102页 |
6.1.5 实习率低下 | 第102-103页 |
6.1.6 衍生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科技园服务水平低层次 | 第103-106页 |
6.2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机制障碍 | 第106-110页 |
6.2.1 欠缺生产要素合理评估机制 | 第106-107页 |
6.2.2 缺乏产学内部激励机制 | 第107-108页 |
6.2.3 缺失产学中间机构利益调节机制 | 第108-109页 |
6.2.4 缺少对大学的激励机制 | 第109-110页 |
6.3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的体制制约 | 第110-112页 |
6.3.1 欠缺产学主体关系协调机制 | 第110页 |
6.3.2 缺少宏观产学合作利益调节机制 | 第110-111页 |
6.3.3 缺少产学合作利益分配政策调节机制 | 第111-112页 |
第7章 产学合作利益分配中问题的解决 | 第112-128页 |
7.1 构建多样的产学合作利益分配平台 | 第112-113页 |
7.2 完善产学合作利益分配机制 | 第113-123页 |
7.2.1 改善生产要素合理评估机制 | 第113-114页 |
7.2.2 改良产学主体内部利益分配机制 | 第114-117页 |
7.2.3 改进产学中间机构利益调节机制 | 第117-122页 |
7.2.4 建立对大学的激励机制 | 第122-123页 |
7.3 改革产学合作利益分配体制 | 第123-128页 |
7.3.1 构建产学主体关系协调机制 | 第123页 |
7.3.2 建立产学合作宏观利益调节机制 | 第123-125页 |
7.3.3 改进产学合作利益分配政策调节机制 | 第125-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