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心血管病的流行现状 | 第13页 |
1.1.2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 第13-14页 |
1.1.3 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传统健康教育在CVD一级预防中的应用现状 | 第15页 |
1.2.2 信息时代背景下CVD一级预防现状 | 第15-16页 |
1.2.3 信息时代背景下微信平台的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1.2.4 操作性定义 | 第17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第18-25页 |
2.1 研究类型 | 第18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2.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18页 |
2.2.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 第18-19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2.3.1 研究指标及工具 | 第19-20页 |
2.3.2 干预方法 | 第20-23页 |
2.3.3 资料整理与分析 | 第23页 |
2.4 研究流程 | 第23-24页 |
2.5 质量控制 | 第24页 |
2.5.1 资料收集时的质量控制 | 第24页 |
2.5.2 干预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第24页 |
2.5.3 数据录入时的质量控制 | 第24页 |
2.6 伦理原则 | 第24-25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5-32页 |
3.1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情况比较 | 第25-28页 |
3.1.1 两组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资料比较 | 第25-26页 |
3.1.2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健康知识水平的比较 | 第26页 |
3.1.3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比较 | 第26页 |
3.1.4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CVD危险因素客观指标的比较 | 第26-27页 |
3.1.5 前期体检后研究对象接受其他CVD防护知识情况 | 第27-28页 |
3.1.6 研究对象对健康项目的需求 | 第28页 |
3.2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CVD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 第28-30页 |
3.2.1 健康知识水平的变化 | 第28-29页 |
3.2.2 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变化 | 第29页 |
3.2.3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客观指标的变化 | 第29-30页 |
3.3 干预组研究对象项目参与相关情况 | 第30-32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2-36页 |
4.1 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CVD高危人群心血管健康知识水平 | 第32页 |
4.2 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在改善CVD高危人群生活方式和行为方面需要突出个体化策略 | 第32-34页 |
4.3 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对CVD高危人群客观指标的改善不明显 | 第34-35页 |
4.4 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在CVD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优劣评价 | 第35-36页 |
4.4.1 基于微信平台健康教育的优势 | 第35页 |
4.4.2 基于微信平台健康教育手段的局限 | 第35-3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6-38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36页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6页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36页 |
5.4 建议与展望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4页 |
综述 | 第44-52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 | 第5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