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8-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24页 |
1.1 线粒体自噬研究进展 | 第9-20页 |
1.1.1 细胞自噬简介及其信号通路 | 第9-12页 |
1.1.2 线粒体自噬简介及其作用方式 | 第12-16页 |
1.1.3 线粒体自噬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1.4 线粒体自噬与生理和病理的关系 | 第18-20页 |
1.2 microRNA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2.1 microRNA简介 | 第20-21页 |
1.2.2 microRNA作用机制 | 第21页 |
1.2.3 microRNA与细胞自噬 | 第21-22页 |
1.2.4 microRNA与线粒体自噬 | 第22页 |
1.2.5 miR-181a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6页 |
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24-28页 |
2.1.1 细胞生物学实验相关试剂与材料 | 第24页 |
2.1.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试剂与材料 | 第24-25页 |
2.1.3 细胞自噬与线粒体自噬相关试剂 | 第25页 |
2.1.4 慢病毒细胞系建立相关试剂与材料 | 第25-26页 |
2.1.5 蛋白质免疫印迹相关试剂与材料 | 第26-28页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8-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6页 |
2.3.1 细胞培养 | 第29页 |
2.3.2 细胞转染 | 第29-30页 |
2.3.3 总RNA提取 | 第30页 |
2.3.4 miRNA反转录 | 第30-31页 |
2.3.5 miRNA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1页 |
2.3.6 mRNA反转录 | 第31-32页 |
2.3.7 mRNA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2页 |
2.3.8 线粒体基因组检测 | 第32页 |
2.3.9 蛋白质免疫印迹 | 第32-33页 |
2.3.10 流式细胞术 | 第33-34页 |
2.3.11 慢病毒细胞系的建立 | 第34页 |
2.3.12 双荧光素酶检测实验 | 第34页 |
2.3.13 激光共聚焦成像 | 第34-35页 |
2.3.14 统计学分析与作图 | 第35-36页 |
第3章 miR-181a抑制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 第36-60页 |
3.1 miR-181a的表达水平受线粒体解偶联剂影响 | 第36-38页 |
3.1.1 miR-181a在细胞中过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36-37页 |
3.1.2 miR-181a在细胞中过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37-38页 |
3.2 miR-181a抑制线粒体自噬 | 第38-47页 |
3.2.1 miR-181a在细胞中过表达水平的检测 | 第38-39页 |
3.2.2 miR-181a抑制解偶联剂诱导的线粒体自噬 | 第39-42页 |
3.2.3 miR-181a抑制线粒体与自噬体/溶酶体共定位 | 第42-45页 |
3.2.4 抑制内源性miR-181a可以增强线粒体自噬 | 第45-47页 |
3.3 miR-181a的靶点检测和验证 | 第47-51页 |
3.3.1 Parkin是miR-181a的潜在靶点 | 第47-48页 |
3.3.2 miR-181a影响Parkin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 | 第48-49页 |
3.3.3 Parkin是miR-181a的直接作用靶点 | 第49-51页 |
3.4 Parkin是介导线粒体自噬的关键因子 | 第51-54页 |
3.4.1 敲除内源性Parkin抑制线粒体自噬 | 第51-53页 |
3.4.2 过表达外源性Parkin解除miR-181a对线粒体自噬的抑制 | 第53-54页 |
3.5 miR-181a抑制Parkin提高细胞对凋亡的敏感性 | 第54-58页 |
3.5.1 过表达miR-181a增强凋亡标志蛋白的剪切 | 第54-55页 |
3.5.2 流式细胞术检测解偶联剂诱导的细胞凋亡 | 第55-57页 |
3.5.3 抑制内源性miR-181a减少凋亡标志蛋白的剪切 | 第57页 |
3.5.4 敲低Parkin增强细胞对凋亡的敏感性 | 第57-58页 |
3.6 稳定高表达miR-181a慢病毒细胞系的建立与验证 | 第58-60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3页 |
4.1 课题总结 | 第60-61页 |
4.2 课题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