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中国地理论文--专类地理论文--历史地理论文

甘青传统民居地理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7-31页
    一、研究意义第17-18页
    二、研究现状第18-27页
        (一) 国内关于传统民居的相关研究第18-20页
        (二) 甘肃传统民居的相关研究第20-25页
        (三) 青海传统民居第25-27页
    三、研究对象第27-28页
    四、基本思路第28页
    五、研究方法第28-31页
第一章 甘青传统民居形成的自然基础与历史演变第31-47页
    第一节 自然基础第31-38页
        一、地貌第31-34页
        二、气候第34-36页
        三、水文第36-37页
        四、建筑材料第37-38页
    第二节 历史演变第38-46页
        一、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第38-41页
        二、隋唐宋元时期第41-42页
        三、明清民国时期第42-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二章 河西地区的传统民居第47-75页
    第一节 河西地区传统民居的类型第47-50页
    第二节 嘉峪关以东的堡寨式民居第50-64页
        一、堡寨式民居的形成与发展第50-56页
        二、堡寨式民居内部特点第56-61页
        三、影响堡寨式民居的因素第61-64页
    第三节 嘉峪关以西的低院落民居第64-69页
        一、低院落民居的形成与特点第64-67页
        二、影响低院落民居的因素第67-69页
    第四节 河西地区游牧民族的帐房民居第69-73页
        一、藏族、裕固族的帐篷第70页
        二、蒙古族的蒙古包第70-71页
        三、哈萨克族的毡房第71-73页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三章 陇中地区的传统民居第75-107页
    第一节 陇中地区各县域传统民居的地理分布第75-83页
        一、兰州市的传统民居第75-77页
        二、白银市的传统民居第77-78页
        三、平凉市(庄浪县、静宁县)的传统民居第78-79页
        四、定西市的传统民居第79-80页
        五、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传统民居第80-83页
    第二节 陇中地区传统民居的类型第83-95页
        一、堡寨第83-86页
        二、土木平房第86-89页
        三、高房子第89-90页
        四、窑洞第90-92页
        五、土木茅草房第92-93页
        六、土木瓦房第93-94页
        七、土木楼房第94-95页
    第三节 影响陇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因素第95-106页
        一、天然林木第96-101页
        二、人工造林第101-103页
        三、水资源第103-105页
        四、宗教信仰第105-106页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四章 甘南地区的传统民居第107-135页
    第一节 甘南地区传统民居的类型及分布第107-118页
        一、帐篷第107-108页
        二、碉房第108-109页
        三、板屋第109-110页
        四、窝棚第110页
        五、土木楼房第110-118页
    第二节 甘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第118-132页
        一、因地制宜:依坡而建的合院式二层楼房第118-119页
        二、土平屋顶:多功能的生产生活平台第119-121页
        三、就地取材:“外不见木、内不见土(石)”第121-124页
        四、风俗习惯的影响:民居内部格局的差异第124-126页
        五、宗教的影响:居“经幡”之中和“神山”之下第126-129页
        六、生产方式的差异:定居与游牧文化“共生”第129-131页
        七、定居者的追忆:“浪帐房”第131-132页
    本章小结第132-135页
第五章 陇南地区的传统民居第135-167页
    第一节 陇南地区各县域传统民居的地理分布第135-141页
        一、天水市的传统民居第135-137页
        二、陇南市的传统民居(附:舟曲县)第137-141页
    第二节 陇南地区传统民居的类型第141-156页
        一、板屋第141-145页
        二、土木瓦房第145-147页
        三、土木楼房第147-150页
        四、羌楼第150-153页
        五、窑洞第153-154页
        六、土木石板房第154-155页
        七、土木茅草屋第155-156页
    第三节 影响陇南传统民居的因素第156-166页
        一、地形因素第156-158页
        二、气候因素第158-161页
        三、建筑材料第161-164页
        四、经济因素第164-165页
        五、传统文化第165-166页
    本章小结第166-167页
第六章 陇东地区的传统民居第167-197页
    第一节 陇东地区的传统民居概况第167-170页
    第二节 陇东地区窑洞的类型及分布第170-186页
        一、靠崖式窑洞(靠山窑)第170-171页
        二、下沉式窑洞(地坑窑)第171-174页
        三、坡崖式和下沉式相结合窑(半明半暗窑)第174-175页
        四、箍窑(砌筑式窑)第175-177页
        五、窑洞的选址第177-178页
        六、窑洞的形制及布局结构第178-183页
        七、影响窑洞民居的因素第183-186页
    第三节 陇东地区其他形制的民居第186-195页
        一、防御性民居第186-189页
        二、合院式房屋民居第189-191页
        三、华亭县——陇东窑洞和陇中房屋的分界区第191-192页
        四、影响合院式房屋的因素第192-195页
    本章小结第195-197页
第七章 河湟地区的传统民居第197-225页
    第一节 河湟地区传统民居的地理分布第197-206页
        一、湟水流域西部地区的传统民居第198-200页
        二、湟水流域东部地区的传统民居第200-201页
        三、黄河流域区的传统民居第201-204页
        四、河湟地区传统民居的类型及分布第204-206页
    第二节 合院式土木平房——庄窠第206-218页
        一、庄窠释义第206-209页
        二、庄窠的建造流程第209-211页
        三、庄窠的内外布局第211-213页
        四、土木平屋第213-215页
        五、影响庄窠的因素第215-218页
    第三节 土木二层平顶楼房——篱笆楼第218-223页
        一、篱笆楼的建筑特点与营造技艺第218-221页
        二、篱笆楼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第221-223页
    本章小结第223-225页
第八章 柴达木地区的传统民居第225-241页
    第一节 柴达木盆地的传统民居第225-230页
        一、蒙古包第226页
        二、帐篷第226-227页
        三、庄窠第227-228页
        四、影响柴达木盆地传统民居的因素第228-230页
    第二节 海南台地区的传统民居第230-234页
        一、帐篷第230-231页
        二、蒙古包第231-232页
        三、庄窠第232-234页
    第三节 环青海湖及海北祁连山地区的传统民居第234-239页
        一、环青海湖地区的传统民居第234-237页
        二、海北祁连山区的传统民居第237-239页
    本章小结第239-241页
第九章 青南高原的传统民居第241-265页
    第一节 青南高原的帐房民居第242-248页
        一、帐篷第243-247页
        二、蒙古包第247-248页
    第二节 青南高原的碉房民居第248-262页
        一、碉房与碉楼名实辨析第249-252页
        二、碉房的选址及分布第252-255页
        三、碉房的外部特征与内部构造第255-258页
        四、影响碉房的因素第258-261页
        五、土屋民居第261-262页
    本章小结第262-265页
第十章 甘青传统民居的分类与区划第265-277页
    第一节 甘青传统民居的分类第265-271页
        一、甘青传统民居类型划分的讨论第265-268页
        二、甘青传统民居的综合分类第268-271页
    第二节 甘青传统民居的地理区划第271-275页
        一、传统民居区划的基本原则第271-272页
        二、传统民居的区划指标第272页
        三、甘青传统民居地理区划第272-275页
    本章小结第275-277页
结论第277-285页
参考文献第285-305页
致谢第305-307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307页

论文共3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国时期青藏旅游地理研究(1912-1949)
下一篇:苏联及俄罗斯语言策略的演变与俄语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