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广义项目反应树状模型在反应风格上的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前言第10-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42页
    1.1 概念界定第11-13页
        1.1.1 反应风格与反应定势第11页
        1.1.2 反应风格的类型第11-13页
        1.1.3 反应风格研究思路第13页
    1.2 反应风格影响因素第13-20页
        1.2.1 情境因素第13-16页
        1.2.2 个人因素第16-20页
    1.3 反应风格的不良影响第20-21页
    1.4 反应风格研究方法第21-30页
        1.4.1 非模型化方法第21-24页
        1.4.2 模型化方法第24-26页
        1.4.3 项目反应模型第26-30页
    1.5 广义项目反应树状模型在李克特式量表中的应用第30-42页
        1.5.1 广义项目反应树状模型简介第30-32页
        1.5.2 广义项目反应树状模型举例第32-37页
        1.5.3 反应风格研究中的广义项目反应树状模型第37-42页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第42-49页
    2.1 已有方法的不足第42-44页
        2.1.1 频数统计法无法区分反应风格和所测特质第42页
        2.1.2 建立在相关基础的统计方法不适宜分析存在反应风格的数据第42-43页
        2.1.3 被试分类法无法校正反应风格第43页
        2.1.4 多维IRT模型无法呈现被试认知过程第43-44页
    2.2 问题提出第44-46页
        2.2.1 广义项目反应树状模型在校正反应风格的效果与其他模型相比是否有优势第44-45页
        2.2.2 广义项目反应树状模型在校正反应风格估计目标特质的影响因素第45-46页
        2.2.3 充分发挥广义树状模型建模方法的优势,扩展多重反应过程方法的实践应用第46页
    2.3 研究设计第46-47页
        2.3.1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46-47页
        2.3.2 整体设计思路第47页
    2.4 研究意义第47-49页
        2.4.1 理论意义第47-48页
        2.4.2 实践意义第48-49页
3 研究一: 广义项目反应树状模型在反应风格上的校正效果第49-59页
    3.1 研究目的第49页
    3.2 研究假设第49页
    3.3 研究方法第49-50页
    3.4 研究过程第50-52页
        3.4.1 数据生成第50-51页
        3.4.2 数据分析第51-52页
    3.5 研究结果第52-59页
        3.5.1 混合模型生成数据在各条件下真值与估计值相关比较第52-54页
        3.5.2 树状模型生成数据在各条件下真值与估计值相关第54-56页
        3.5.3 混合模型生成数据在各条件下Bias值比较第56-57页
        3.5.4 树状模型生成数据在各条件下Bias值比较第57-59页
4 研究二:广义项目反应树状模型在实证中应用第59-69页
    4.1 研究目的第59页
    4.2 研究方法及过程第59-63页
        4.2.1 研究被试第59页
        4.2.2 研究数据第59页
        4.2.3 研究过程第59-63页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63页
        4.2.5 研究假设第63页
    4.3 研究结果第63-69页
        4.3.1 树状模型下被试认知过程验证结果第63-64页
        4.3.2 各分量表上反应风格检测结果第64-65页
        4.3.3 反应风格指标单维性检验第65-66页
        4.3.4 广义项目反应模型下被试参数估计结果第66-69页
5 讨论第69-74页
    5.1 广义项目反应树状模型在处理反应风格时与以往方法的比较第69-70页
    5.2 广义项目反应树状模型在估计被试参数时的影响因素第70页
    5.3 模型在实践应用中检测反应风格的适宜性第70-72页
        5.3.1 存在两种类型反应风格第71页
        5.3.2 反应风格测量指标单维性第71-72页
        5.3.3 模型对反应风格的校正第72页
    5.4 不足与展望第72-74页
        5.4.1 研究不足第72-73页
        5.4.2 研究展望第73-74页
6 研究结论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考生学业压力引起的负性情绪及音乐对其调节作用研究
下一篇:《孟子正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