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书刻”艺术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龙江书刻”与日、韩现代刻字之比较 | 第11-15页 |
(一)“龙江书刻”与国际刻字艺术的文化寻源 | 第11-14页 |
(二)“龙江书刻”与日、韩刻字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二、“龙江书刻”与传统刻字之比较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龙江书刻”艺术的发展脉络 | 第17-23页 |
一、“龙江书刻”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7-18页 |
(一)“龙江书刻”的文化载体是书法 | 第17页 |
(二)“龙江书刻”的实践基础来源于中国传统刻字 | 第17-18页 |
二、“龙江书刻”的发展历程 | 第18-22页 |
(一)“龙江书刻”初期的艺术特点 | 第18-19页 |
(二)“龙江书刻”的继承与创新 | 第19-20页 |
(三)“龙江书刻”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 第20页 |
(四)“龙江书刻”发展历程大事记 | 第20-22页 |
注释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龙江书刻”艺术特色研究 | 第23-29页 |
一、“龙江书刻”艺术语言 | 第23-25页 |
(一)“龙江书刻”作品的创作及特色 | 第23-24页 |
(二)“龙江书刻”的刊刻词 | 第24-25页 |
二、“龙江书刻”的创作思路 | 第25-27页 |
(一)创作之先锋——立意 | 第25-26页 |
(二)创作之主帅——凿刻 | 第26页 |
(三)创作之升华——着色 | 第26-27页 |
三、“三大构成”体系对“龙江书刻”的影响 | 第27-28页 |
注释 | 第28-29页 |
第四章 “龙江书刻”地域特色 | 第29-36页 |
一、黑龙江的地域文化特色 | 第29-30页 |
(一)土著民族文化 | 第29-30页 |
(二)中原文化 | 第30页 |
(三)外来入侵文化 | 第30页 |
二、“龙江书刻”材料的特点 | 第30-33页 |
(一)适宜书刻的木料品性解析 | 第31页 |
(二)“龙江书刻”选取木料的特点 | 第31-32页 |
(三)“龙江书刻”辅助材料的应用 | 第32-33页 |
三、“龙江书刻”的刀法特点 | 第33-34页 |
四、“龙江书刻”的用色特点 | 第34-35页 |
(一)“龙江书刻”的色彩技法 | 第34-35页 |
(二)“龙江书刻”色彩的表现力 | 第35页 |
注释 | 第35-36页 |
第五章 “龙江书刻”形式美研究 | 第36-52页 |
一、“龙江书刻”形式美的来源 | 第36-38页 |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龙江书刻”的影响 | 第36页 |
(二)西方美学思想对“龙江书刻”的影响 | 第36-38页 |
二、“龙江书刻”形式美的本质 | 第38-41页 |
(一)古典美 | 第38-39页 |
(二)现代美 | 第39-41页 |
三、“龙江书刻”形式美构成因素 | 第41-48页 |
(一)书法与“龙江书刻” | 第41-42页 |
(二)篆刻与“龙江书刻” | 第42-43页 |
(三)青铜器与“龙江书刻” | 第43页 |
(四)原始刻画符号与“龙江书刻” | 第43-44页 |
(五)甲骨文与“龙江书刻” | 第44页 |
(六)刻石与“龙江书刻” | 第44-45页 |
(七)刻帖与“龙江书刻” | 第45-46页 |
(八)匾额楹联与“龙江书刻” | 第46页 |
(九)雕版与“龙江书刻” | 第46-47页 |
(十)雕塑与“龙江书刻” | 第47页 |
(十一)装置艺术与“龙江书刻” | 第47-48页 |
四、“龙江书刻”艺术实践 | 第48-51页 |
(一)书刻材料方面 | 第48页 |
(二)文字内容方面 | 第48-49页 |
(三)社会功用方面 | 第49-51页 |
注释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