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和众包的交互式数据融合方法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1-14页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文章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页 |
2.2 相关工作及研究 | 第16-20页 |
2.2.1 模式匹配研究现状 | 第17页 |
2.2.2 实体匹配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2.3 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填充 | 第19-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交互式数据融合方法 | 第21-34页 |
3.1 基本交互模式 | 第21-23页 |
3.2 问题表述 | 第23页 |
3.3 属性和实体匹配可能性估计 | 第23-27页 |
3.3.1 记录匹配可能性估计 | 第23-26页 |
3.3.2 属性匹配可能性估计 | 第26-27页 |
3.4 质量控制 | 第27-29页 |
3.4.1 语意漂移控制 | 第28-29页 |
3.5 更新与调整 | 第29-32页 |
3.6 算法分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基于互联网和众包的交互式数据融合 | 第34-41页 |
4.1 基于互联网和众包的填充框架 | 第34-36页 |
4.2 基于互联网的缺失值质量控制 | 第36-39页 |
4.3 互联网和众包的使用时机 | 第39-41页 |
第五章 交互式算法的效率优化 | 第41-50页 |
5.1 建立索引 | 第41-44页 |
5.2 基于贪心策略的实体匹配 | 第44-45页 |
5.3 设置参数ωi | 第45-47页 |
5.4 实体匹配的边界判定 | 第47页 |
5.5 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 第47-50页 |
第六章 实验分析 | 第50-60页 |
6.1 数据集和评价尺度 | 第50-51页 |
6.2 融合质量评估 | 第51-52页 |
6.3 效率比较 | 第52-54页 |
6.4 质量提高度评估 | 第54-55页 |
6.5 效率优化评估 | 第55-56页 |
6.6 缺失值评估 | 第56页 |
6.7 参数设定 | 第56-57页 |
6.8 可扩展性测试 | 第57-6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60-61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