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钢框架梁柱延性节点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 梁柱节点简化模型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钢框架及梁柱节点设计 | 第23-39页 |
2.1 延性节点设计原理 | 第23-25页 |
2.2 3 层1跨钢框架 | 第25-32页 |
2.2.1 盖板加强型节点(CPR)设计 | 第29-30页 |
2.2.2 扩翼加强型节点(WFS)设计 | 第30-31页 |
2.2.3 翼缘削弱型节点(RBS)设计 | 第31-32页 |
2.3 6层3跨钢框架 | 第32-37页 |
2.3.1 盖板加强型节点(CPR)设计 | 第35-36页 |
2.3.2 扩翼加强型节点(WFS)设计 | 第36-37页 |
2.3.3 翼缘削弱型节点(RBS)设计 | 第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延性节点简化理论模型 | 第39-52页 |
3.1 延性节点简化理论模型 | 第39-43页 |
3.1.1 简化模型的提出 | 第39-40页 |
3.1.2 梁两侧弹簧刚度计算理论 | 第40-41页 |
3.1.3 节点域弹簧刚度计算理论 | 第41-43页 |
3.2 刚度设置 | 第43-50页 |
3.2.1 有限元软件及有限单元的选取 | 第43-45页 |
3.2.2 节点实体模型有限元分析 | 第45-48页 |
3.2.3 弹簧刚度 | 第48-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钢框架静力分析 | 第52-65页 |
4.1 框架模型编号及工况设置 | 第52-54页 |
4.2 内力对比 | 第54-59页 |
4.2.1 工况 1 | 第54-56页 |
4.2.2 工况 2 | 第56-57页 |
4.2.3 工况 3 | 第57-59页 |
4.3 变形对比 | 第59-63页 |
4.3.1 工况 1 | 第59-61页 |
4.3.2 工况 2 | 第61-62页 |
4.3.3 工况 3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钢框架模态分析 | 第65-73页 |
5.1 3 层钢框架模态分析 | 第65-68页 |
5.2 6层钢框架模态分析 | 第68-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工程实践及获奖情况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