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电镀废水的来源 | 第15页 |
1.2 电镀废水的分类 | 第15-16页 |
1.3 电镀废水的危害 | 第16-17页 |
1.4 含铜镍的电镀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7-25页 |
1.4.1 化学法 | 第17-23页 |
1.4.1.1 硫化物沉淀法 | 第17页 |
1.4.1.2 螯合剂沉淀法 | 第17-19页 |
1.4.1.3 铁氧体法 | 第19-20页 |
1.4.1.4 高级氧化技术 | 第20-22页 |
1.4.1.5 电解法 | 第22-23页 |
1.4.2 物理法 | 第23-25页 |
1.4.2.1 蒸发浓缩法 | 第23页 |
1.4.2.2 吸附法 | 第23页 |
1.4.2.3 离子浮选法 | 第23-24页 |
1.4.2.4 离子交换法 | 第24页 |
1.4.2.5 膜分离法 | 第24-25页 |
1.4.3 生化法 | 第25页 |
1.5 研究背景 | 第25-26页 |
1.6 研究思路 | 第26页 |
1.7 铜镍化学镀废水处理方法的分析 | 第26页 |
1.8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铜镍化学镀废水的处理试验 | 第28-37页 |
2.1 试验试剂与仪器 | 第28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9-30页 |
2.3.1 铜的标准曲线 | 第29-30页 |
2.3.2 镍的标准曲线 | 第30页 |
2.4 螯合剂沉淀试验 | 第30-33页 |
2.4.1 反应pH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2 螯合剂添加的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2.5 铁氧体试验 | 第33-34页 |
2.5.1 处理效果分析 | 第34页 |
2.5.2 经济分析 | 第34页 |
2.6 破络效果试验 | 第34-37页 |
第三章 铁氧体法处理铜镍化学镀废水的研究 | 第37-49页 |
3.1 实验的工艺流程 | 第38页 |
3.2 氧化型铁氧体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8-4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3.4 单因素影响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41-46页 |
3.4.1 沉淀pH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2 质量比m[FeSO_4·7H_2O]:m[Ni~(2+)+Cu~(2+)]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3 H_2O_2的投加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5 搅拌时间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 最佳条件的确定 | 第46页 |
3.6 药剂成本分析 | 第46-49页 |
第四章 Fenton氧化法处理铜镍化学镀废水的研究 | 第49-59页 |
4.1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9页 |
4.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4.3 单因素影响实验 | 第51-57页 |
4.3.1 反应初始pH对芬顿反应去除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2 双氧水的投加量对芬顿反应去除率的影响 | 第52-54页 |
4.3.3 m[FeSO_4·7H_2O]:m[H_2O_2]对芬顿反应去除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4 沉淀pH对芬顿反应去除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5 反应时间对芬顿反应去除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 最佳条件的确定 | 第57页 |
4.5 药剂成本分析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工程分析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与科研情况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