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探讨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地市大气污染的背景场选取 | 第10页 |
1.2.3 资料和重污染过程的选取 | 第10-11页 |
1.2.4 重污染过程的AQI时空变化的分析 | 第11页 |
1.2.5 重污染过程的潜势预报和统计动力预报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浙江省重度空气污染过程时空变化特征 | 第12-31页 |
2.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2-13页 |
2.2 资料与方法 | 第13-14页 |
2.2.1 资料来源 | 第13页 |
2.2.2 重污染过程的持续时间 | 第13页 |
2.2.3 重度污染过程选取 | 第13-14页 |
2.3 浙江省重污染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 | 第14-16页 |
2.3.1 空气污染季节变化特征 | 第14页 |
2.3.2 空气重污染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污染物 | 第14-15页 |
2.3.3 重度污染分类 | 第15-16页 |
2.4 AQI时空变化特征 | 第16-29页 |
2.4.1 全省类 | 第16-26页 |
2.4.2 区域类 | 第26-29页 |
2.5 各类型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浙南输入型重污染过程的特征分析 | 第31-38页 |
3.1 浙南输入型重污染过程的定义及统计 | 第31-33页 |
3.1.1 浙南输入型重污染过程的定义 | 第31-32页 |
3.1.2 浙南重污染大风过程的历史个例统计 | 第32-33页 |
3.2 两类浙北重污染大风过程对比分析 | 第33-36页 |
3.2.1 形势场对比分析 | 第34-35页 |
3.2.2 物理理量场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3.3 浙南输入型重污染的“输送通道” | 第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浙南地区累积型重污染过程的环境场特征分析 | 第38-46页 |
4.1 个例选取和统计 | 第39-40页 |
4.2 浙南重污染过程环境场特征 | 第40-45页 |
4.2.1 重污染日的天气形势分型 | 第40-43页 |
4.2.2 重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型转换 | 第43-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浙南地区空气重污染的预报 | 第46-53页 |
5.1 模型建立的基础 | 第46-47页 |
5.2 浙南输入型重污染的潜势预报模型 | 第47页 |
5.3 温州市累积型重污染的统计预报回归方程 | 第47-50页 |
5.3.1 资料处理和相关因子的筛选 | 第48页 |
5.3.2 AQI日最高值等级预报方程 | 第48-49页 |
5.3.3 AQI平均值等级预报方程 | 第49-50页 |
5.4 温州市重污染预报模式的验证和应用 | 第50-52页 |
5.4.1 2016 年1月 18 日—19 日重污染输送过程的潜势预报 | 第50-51页 |
5.4.2 2016 年2月 7—8 日重污染累积过程预报分析 | 第51-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53-56页 |
6.1 重污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第53-55页 |
6.1.1 污染同步变化型和区域累积型关系的研究 | 第53-54页 |
6.1.2 背景场的选择 | 第54页 |
6.1.3 污染源环境的变化 | 第54页 |
6.1.4 预报对象的设置 | 第54页 |
6.1.5 相关因子的筛选 | 第54-55页 |
6.1.6 预报方法和业务平台的衔结 | 第55页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55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