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智慧交通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智慧交通建设相关理论 | 第17-22页 |
2.1 智慧城市与智慧交通 | 第17-18页 |
2.2 智慧交通的特点与功能 | 第18-20页 |
2.2.1 智慧交通的特点 | 第18-19页 |
2.2.2 智慧交通的功能 | 第19-20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3.1 多中心城市空间理论 | 第20页 |
2.3.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东莞市交通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2-29页 |
3.1 东莞市交通发展概况 | 第22-23页 |
3.2 东莞交通建设情况调研 | 第23-25页 |
3.2.1 调研目的 | 第23页 |
3.2.2 调研分析 | 第23-25页 |
3.3 东莞市交通问题分析 | 第25-27页 |
3.4 东莞智慧交通建设的需求 | 第27-29页 |
3.4.1“数字东莞”建设需求 | 第27页 |
3.4.2 迅猛增长的交通需求 | 第27页 |
3.4.3 提高城市客货运效率需求 | 第27-28页 |
3.4.4 业务需求 | 第28-29页 |
第四章 东莞智慧交通建设的举措与效果 | 第29-34页 |
4.1 东莞智慧交通建设的举措 | 第29-32页 |
4.1.1 智慧公交建设 | 第29页 |
4.1.2 出租小汽车行业信息化建设 | 第29-30页 |
4.1.3 轨道交通智慧建设 | 第30页 |
4.1.4 公路运输智慧建设 | 第30-31页 |
4.1.5 建设一站式售票东莞平台 | 第31-32页 |
4.2 东莞智慧交通建设的效果 | 第32-34页 |
4.2.1 市民出行更方便 | 第32页 |
4.2.2 缓解打的难 | 第32页 |
4.2.3 缓解东莞交通拥堵现状 | 第32-34页 |
第五章 东莞智慧交通建设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5.1 东莞智慧交通建设访谈调研 | 第34页 |
5.2 东莞智慧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5.2.1 社会认识程度有待深化 | 第34页 |
5.2.2 政府统筹协调力度不足 | 第34-35页 |
5.2.3 信息共享“孤岛”现象存在 | 第35-36页 |
5.2.4 专业人才供应缺口较大 | 第36页 |
5.3 东莞智慧交通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5.3.1 建设思路不清 | 第36-37页 |
5.3.2 顶层设计缺失 | 第37-38页 |
5.3.3 信息共享不足 | 第38页 |
5.3.4 人才保障不足 | 第38-39页 |
第六章 国内外建设智慧交通的实践与启示 | 第39-44页 |
6.1 国外智慧交通发展概况和特点 | 第39-41页 |
6.1.1 北海道 | 第39页 |
6.1.2 利物浦 | 第39-40页 |
6.1.3 多特蒙德 | 第40-41页 |
6.2 国内智慧交通发展概况和特点 | 第41-42页 |
6.2.1 烟台市 | 第41-42页 |
6.2.2 温州市 | 第42页 |
6.3 对东莞智慧交通规划的启示 | 第42-44页 |
第七章 东莞市智慧交通建设的完善 | 第44-53页 |
7.1 东莞市智慧交通建设的目标和总体框架 | 第44-47页 |
7.1.1 东莞市智慧交通建设的目标 | 第44页 |
7.1.2 东莞市智慧交通建设的总体框架 | 第44-47页 |
7.2 东莞市智慧交通建设的对策 | 第47-53页 |
7.2.1 加强智慧交通的顶层设计 | 第47-49页 |
7.2.2 加强智慧交通规划 | 第49-50页 |
7.2.3 完善智慧交通管理体制 | 第50-52页 |
7.2.4 建立协同联动的智慧交通执法体系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