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任意性规则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目的 | 第11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文本分析法 | 第12页 |
(二)比较分析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自白任意性规则概述 | 第13-24页 |
一、自白任意性规则的概念解读 | 第13-21页 |
(一)自白 | 第13-16页 |
(二)任意性 | 第16-18页 |
(三)自白任意性规则 | 第18-21页 |
二、自白任意性规则的价值分析 | 第21-24页 |
(一)实体性价值 | 第21-22页 |
(二)程序性价值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域外考察影响自白任意性的典型行为 | 第24-31页 |
一、暴力压制 | 第24-25页 |
二、非暴力威胁 | 第25-26页 |
三、引诱 | 第26-27页 |
四、欺骗 | 第27-28页 |
五、未予告知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我国与自白任意性规则相似立法现状 | 第31-38页 |
一、我国法律的相似规定 | 第31-35页 |
(一)不得强迫证明自己其罪原则 | 第31-32页 |
(二)行为禁止规定与证据禁止规定 | 第32-33页 |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 | 第33-35页 |
二、我国立法存在的不足 | 第35-38页 |
(一)供述义务与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相冲突 | 第35页 |
(二)精神性强制所得自白可采性界定模糊 | 第35-36页 |
(三)审查程序证明标准过于严苛 | 第36页 |
(四)侦讯阶段被讯问人权利保障的缺失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构建我国的自白任意性规则 | 第38-43页 |
一、在立法中引入自白概念 | 第38页 |
二、废除关于如实供述义务的法律规定 | 第38-39页 |
三、明确非任意性自白的排除范围 | 第39-40页 |
四、确立自白任意性审查的证明标准 | 第40页 |
五、建立我国自白任意规则的保障措施 | 第40-43页 |
(一)确立我国的沉默权制度 | 第40-41页 |
(二)赋予犯罪嫌疑人讯问时律师在场权 | 第41页 |
(三)落实侦查人员作证制度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