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别墅景观形态营造研究--以庐山别墅区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路线框架 | 第14-15页 |
2 山地别墅景观发展历史与理论 | 第15-25页 |
2.1 东西方山地景观设计研究与对比 | 第15-22页 |
2.1.1 中国传统山地园林的萌芽和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2.1.2 西方山地别墅花园的兴起及延续 | 第16-21页 |
2.1.2.1 意大利台地式园林 | 第16-20页 |
2.1.2.2 英国自然式园林 | 第20-21页 |
2.1.3 东西方山地景观设计观念和差异 | 第21-22页 |
2.2 山地别墅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2.1 生态学 | 第22-23页 |
2.2.2 园林美学 | 第23-24页 |
2.2.3 行为心理学 | 第24页 |
2.2.4 风水学 | 第24-25页 |
3 庐山山地别墅景观研究 | 第25-34页 |
3.1 庐山山地别墅景观营造要素 | 第25-31页 |
3.1.1 自然要素 | 第25-28页 |
3.1.2 人工要素 | 第28-30页 |
3.1.3 精神要素 | 第30-31页 |
3.2 庐山山地别墅景观特征 | 第31-34页 |
3.2.1 生态脆弱性 | 第31页 |
3.2.2 空间原生性 | 第31页 |
3.2.3 视景独特性 | 第31-32页 |
3.2.4 功能多样性 | 第32-33页 |
3.2.5 文化认同性 | 第33-34页 |
4 庐山山地别墅景观案例研究 | 第34-47页 |
4.1 美庐别墅 | 第34-39页 |
4.1.1 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 第34-37页 |
4.1.2 存在问题 | 第37-39页 |
4.1.2.1 植物景观荒废 | 第37-38页 |
4.1.2.2 空间序列混乱 | 第38页 |
4.1.2.3 景观小品残破 | 第38-39页 |
4.2 柏林路124号别墅 | 第39-42页 |
4.2.1 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 第39-41页 |
4.2.2 存在问题 | 第41-42页 |
4.2.2.1 建筑风格突兀 | 第41页 |
4.2.2.2 植物配置单一 | 第41-42页 |
4.2.2.3 亲水景观治理 | 第42页 |
4.3 庐山山地别墅景观设计问题根源 | 第42-44页 |
4.3.1 整体规划的忽略 | 第42-43页 |
4.3.2 经济利益的诱导 | 第43页 |
4.3.3 文脉理念的缺失 | 第43-44页 |
4.4 庐山山地别墅景观设计整改措施 | 第44-47页 |
4.4.1 合理规划布局 | 第44页 |
4.4.2 丰富植物配置 | 第44-45页 |
4.4.3 完善景观小品 | 第45页 |
4.4.4 贴合环境的色彩搭配 | 第45-46页 |
4.4.5 轮廓线的美化 | 第46-47页 |
5 庐山山地别墅景观设计探讨 | 第47-52页 |
5.1 庐山山地别墅景观价值 | 第47-49页 |
5.1.1 社会价值 | 第47页 |
5.1.2 文化景观遗产价值 | 第47-48页 |
5.1.3 旅游经济价值 | 第48-49页 |
5.2 庐山山地别墅景观设计构想 | 第49-52页 |
5.2.1 空间形态与自然交融 | 第49-50页 |
5.2.2 多元化的空间形态构建 | 第50页 |
5.2.3 人性关怀和文化延续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