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页 |
1.2 大规模多天线(MIMO)技术 | 第14-16页 |
1.3 MIMO系统中预编码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传统MIMO系统中的预编码技术 | 第16-17页 |
1.3.2 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预编码技术 | 第17-18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大规模MIMO系统下行链路预编码技术 | 第20-40页 |
2.1 大规模MIMO系统下行链路传输模型 | 第20-22页 |
2.2 大规模MIMO系统下行链路遍历和容量 | 第22-24页 |
2.3 大规模MIMO系统线性预编码技术 | 第24-33页 |
2.3.1 迫零(ZF)预编码技术 | 第24-27页 |
2.3.2 基于最小均方误差(MMSE)的预编码技术 | 第27-31页 |
2.3.3 最大比传输(MRT)技术 | 第31-32页 |
2.3.4 基于奇异值分解(SVD)的预编码技术 | 第32-33页 |
2.4 大规模MIMO系统非线性预编码技术 | 第33-38页 |
2.4.1 基于矢量扰动(VP)的预编码技术 | 第34-36页 |
2.4.2 基于模值下降搜索(NDS)算法的VP预编码技术 | 第36-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大规模MIMO系统恒包络预编码技术 | 第40-56页 |
3.1 恒包络预编码技术 | 第41-43页 |
3.2 接收信号集合域 | 第43-45页 |
3.2.1 单用户场景 | 第43-44页 |
3.2.2 多用户场景 | 第44-45页 |
3.3 恒包络预编码算法 | 第45-51页 |
3.4 符号能量系数的选取 | 第51-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高移动场景下恒包络预编码技术研究 | 第56-66页 |
4.1 一般场景下恒包络预编码性能分析 | 第56-58页 |
4.2 高移动场景下恒包络预编码性能分析 | 第58-65页 |
4.2.1 理论分析 | 第58-61页 |
4.2.2 仿真验证 | 第61-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本文主要贡献 | 第66页 |
5.2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66-68页 |
附录A 恒包络预编码可达信息速率下界推导 | 第68-70页 |
附录B 公式(2-23)推导过程 | 第70-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