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1 绪论 | 第13-2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 1.4 研究基本构思 | 第17-20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1.4.3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 2 法治公安背景下人民警察履职能力概说 | 第20-26页 |
| 2.1 若干相关概念释义 | 第20-24页 |
| 2.1.1 法治 | 第20页 |
| 2.1.2 法治国家 | 第20-21页 |
| 2.1.3 法治公安 | 第21-22页 |
| 2.1.4 职业能力 | 第22-23页 |
| 2.1.5 核心能力 | 第23页 |
| 2.1.6 职业核心能力 | 第23-24页 |
| 2.1.7 履职能力 | 第24页 |
| 2.2 人民警察履职能力构成体系 | 第24-26页 |
| 3 人民警察履职能力建设的现实意义 | 第26-30页 |
| 3.1 人民警察履职能力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26-28页 |
| 3.1.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公安的要求 | 第26-27页 |
| 3.1.2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7-28页 |
| 3.2 人民警察履职能力建设的现实意义 | 第28-30页 |
| 4 人民警察履职能力现状分析 | 第30-35页 |
| 4.1 人民警察履职能力总体状况分析 | 第30页 |
| 4.2 人民警察执法能力现状分析 | 第30-32页 |
| 4.3 人民警察管理与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 第32-35页 |
| 5 影响人民警察履职能力因素分析 | 第35-43页 |
| 5.1 外部环境 | 第35-37页 |
| 5.1.1 非警务活动 | 第35-36页 |
| 5.1.2 警民公共关系 | 第36-37页 |
| 5.2 自身因素 | 第37-38页 |
| 5.2.1 基层人民警察队伍素质水平 | 第37-38页 |
| 5.2.2 人民警察权威 | 第38页 |
| 5.3 组织因素 | 第38-40页 |
| 5.3.1 公安机关警务保障 | 第38-39页 |
| 5.3.2 公安机关组织文化建设 | 第39-40页 |
| 5.4 制度性因素 | 第40-43页 |
| 5.4.1 人民警察招录机制 | 第40-41页 |
| 5.4.2 人民警察培训及素质能力提升机制 | 第41-43页 |
| 6 法治公安背景下人民警察履职能力的建设 | 第43-54页 |
| 6.1 法治公安的基本要求 | 第43-45页 |
| 6.2 人民警察履职能力建设原则 | 第45-49页 |
| 6.2.1 理念教育优先原则 | 第45-46页 |
| 6.2.2 法治公安原则 | 第46页 |
| 6.2.3 依工作性质分类建设原则 | 第46-47页 |
| 6.2.4 核心能力要求原则 | 第47-48页 |
| 6.2.5 绩效考核原则 | 第48-49页 |
| 6.3 人民警察履职能力建设路径选择 | 第49-54页 |
| 6.3.1 建立对法律法规的跟进式学习机制 | 第49页 |
| 6.3.2 持续开展依法管理依法办案实践训练 | 第49-50页 |
| 6.3.3 规范执法与服务行为标准 | 第50页 |
| 6.3.4 规范人民警察权责界限 | 第50-51页 |
| 6.3.5 完善法制并强化警察权威 | 第51-52页 |
| 6.3.6 注重公安机关组织文化建设 | 第52-53页 |
| 6.3.7 建立健全人民警察能力提升的培训机制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