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溶解氧对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及根际氮素转化的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3页
    1.1 溶解氧与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第14-18页
        1.1.1 溶解氧溶度与土壤固氮酶活性第15-16页
        1.1.2 溶解氧浓度与土壤氨化强度第16页
        1.1.3 溶解氧浓度与土壤硝化微生物特性第16-17页
        1.1.4 土壤反硝化强度对溶解氧浓度的响应第17-18页
    1.2 溶解氧与水稻根系生长第18-19页
    1.3 溶解氧与水稻氮代谢第19-21页
        1.3.1 溶解氧与水稻氮素吸收效率第19-20页
        1.3.2 不同溶解氧浓度下水稻氮素同化和代谢特性第20-21页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增氧方式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第23-31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3-25页
        2.1.1 试验设计第23-24页
        2.1.2 项目测定与方法第24页
        2.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24-2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5-29页
        2.2.1 不同增氧方式下水稻叶片SPAD值的动态变化第25页
        2.2.2 不同增氧方式下水稻叶面积指数第25-26页
        2.2.3 不同增氧方式下水稻叶片光合特性第26-27页
        2.2.4 不同增氧方式下水稻干物质积累第27-28页
        2.2.5 不同增氧方式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28-29页
    2.3 小结与讨论第29-31页
        2.3.1 不同增氧方式及水稻品种间差异第29页
        2.3.2 不同增氧方式水稻叶片光合特性第29-30页
        2.3.3 不同增氧方式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差异第30页
        2.3.4 不同增氧方式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第30-31页
第三章 增氧方式对土壤氮素转化和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第31-3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1-33页
        3.1.1 试验设计第31-32页
        3.1.2 项目测定与方法第32页
        3.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32-3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3-36页
        3.2.1 不同增氧方式下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第33页
        3.2.2 不同增氧方式对稻田土壤硝化、反硝化强度和脲酶活性影响第33-35页
        3.2.3 不同增氧方式下水稻植株氮素积累量差异第35页
        3.2.4 不同增氧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第35-36页
    3.3 小结与讨论第36-39页
        3.3.1 不同增氧方式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第36页
        3.3.2 稻田增氧与土壤氮素转化第36-37页
        3.3.3 不同增氧方式下水稻氮素吸收及利用第37-39页
第四章 不同溶解氧浓度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第39-5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4.1.1 试验设计第39-40页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0-41页
        4.1.3 数据处理第4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1-50页
        4.2.1 溶解氧浓度对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影响第41-42页
        4.2.2 不同溶解氧浓度下水稻分蘖期根系结构与活力特性第42-44页
        4.2.3 溶解氧浓度对水稻叶片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第44-48页
        4.2.4 不同溶解氧浓度水稻主要生育期植株含氮量和氮素积累的差异第48-49页
        4.2.5 不同溶解氧浓度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第49-50页
    4.3 小结与讨论第50-53页
        4.3.1 水体溶解氧浓度与氮素转化第50-51页
        4.3.2 溶解氧浓度与水稻根系生长和光合物质积累第51页
        4.3.3 不同溶解氧浓度下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特性第51-53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53-55页
    5.1 不同根际氧环境下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第53页
    5.2 根际氧环境对土壤氮素转化和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影响第53页
    5.3 不同溶解氧浓度水稻根系生长及叶片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第53页
    5.4 不同根际氧环境下水稻氮素吸收及利用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4页
致谢第64-65页
作者简历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播期和密度对小麦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
下一篇:转化体叠加的转基因棉花cry1Ac基因表达及启动子甲基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