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3页 |
1.1 溶解氧与稻田土壤氮素转化 | 第14-18页 |
1.1.1 溶解氧溶度与土壤固氮酶活性 | 第15-16页 |
1.1.2 溶解氧浓度与土壤氨化强度 | 第16页 |
1.1.3 溶解氧浓度与土壤硝化微生物特性 | 第16-17页 |
1.1.4 土壤反硝化强度对溶解氧浓度的响应 | 第17-18页 |
1.2 溶解氧与水稻根系生长 | 第18-19页 |
1.3 溶解氧与水稻氮代谢 | 第19-21页 |
1.3.1 溶解氧与水稻氮素吸收效率 | 第19-20页 |
1.3.2 不同溶解氧浓度下水稻氮素同化和代谢特性 | 第20-21页 |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增氧方式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第23-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2.1.1 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2.1.2 项目测定与方法 | 第24页 |
2.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2.2.1 不同增氧方式下水稻叶片SPAD值的动态变化 | 第25页 |
2.2.2 不同增氧方式下水稻叶面积指数 | 第25-26页 |
2.2.3 不同增氧方式下水稻叶片光合特性 | 第26-27页 |
2.2.4 不同增氧方式下水稻干物质积累 | 第27-28页 |
2.2.5 不同增氧方式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28-29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29-31页 |
2.3.1 不同增氧方式及水稻品种间差异 | 第29页 |
2.3.2 不同增氧方式水稻叶片光合特性 | 第29-30页 |
2.3.3 不同增氧方式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差异 | 第30页 |
2.3.4 不同增氧方式水稻产量及其构成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增氧方式对土壤氮素转化和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 第31-3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3.1.1 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3.1.2 项目测定与方法 | 第32页 |
3.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3.2.1 不同增氧方式下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 第33页 |
3.2.2 不同增氧方式对稻田土壤硝化、反硝化强度和脲酶活性影响 | 第33-35页 |
3.2.3 不同增氧方式下水稻植株氮素积累量差异 | 第35页 |
3.2.4 不同增氧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36-39页 |
3.3.1 不同增氧方式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 第36页 |
3.3.2 稻田增氧与土壤氮素转化 | 第36-37页 |
3.3.3 不同增氧方式下水稻氮素吸收及利用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不同溶解氧浓度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 第39-5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4.1.1 试验设计 | 第39-40页 |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0-41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0页 |
4.2.1 溶解氧浓度对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2 不同溶解氧浓度下水稻分蘖期根系结构与活力特性 | 第42-44页 |
4.2.3 溶解氧浓度对水稻叶片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48页 |
4.2.4 不同溶解氧浓度水稻主要生育期植株含氮量和氮素积累的差异 | 第48-49页 |
4.2.5 不同溶解氧浓度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0-53页 |
4.3.1 水体溶解氧浓度与氮素转化 | 第50-51页 |
4.3.2 溶解氧浓度与水稻根系生长和光合物质积累 | 第51页 |
4.3.3 不同溶解氧浓度下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特性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3-55页 |
5.1 不同根际氧环境下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 | 第53页 |
5.2 根际氧环境对土壤氮素转化和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影响 | 第53页 |
5.3 不同溶解氧浓度水稻根系生长及叶片氮代谢相关酶活性 | 第53页 |
5.4 不同根际氧环境下水稻氮素吸收及利用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