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20页 |
§1 甾体化合物研究简介 | 第7-13页 |
§1.1 甾体化合物的分类 | 第7-8页 |
§1.2 甾体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 第8-9页 |
§1.3 甾体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 第9-11页 |
§1.4 甾体在生物进化中进化的稳定性 | 第11页 |
§1.5 运用于临床治疗的甾体 | 第11-12页 |
§1.6 甾体类药物的生产方法 | 第12页 |
§1.7 甾体类化合物研究展望 | 第12-13页 |
§2 百合科植物甾体的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2.1 百合科植物简介 | 第13页 |
§2.2 百合科植物中甾体的种类 | 第13-14页 |
§2.2.1 强心甙类 | 第13-14页 |
§2.2.2 甾体生物碱 | 第14页 |
§2.2.3 甾体皂甙 | 第14页 |
§2.3 甾体在百合科植物化学分类中的作用 | 第14-16页 |
§2.4 百合科植物甾体的药理作用 | 第16-17页 |
§2.4.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第16页 |
§2.4.2 对呼吸系统作用 | 第16页 |
§2.4.3 抗肿瘤作用 | 第16-17页 |
§2.4.4 免疫增强作用 | 第17页 |
§2.4.5 其他生理作用 | 第17页 |
§3 太白米的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3.1 太白米的植物学特征 | 第17页 |
§3.2 太白米的生药学特征 | 第17-18页 |
§3.3 药理作用 | 第18页 |
§3.4 太白米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3.4.1 甾体生物碱 | 第18-19页 |
§3.4.2 酚酸类成分研究 | 第19页 |
§3.5 组织培养研究 | 第19页 |
§4 太白米鳞茎化学成分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0-26页 |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0页 |
§1.1 材料 | 第20页 |
§1.2 试剂 | 第20页 |
§1.3 仪器 | 第20页 |
§2 方法 | 第20-26页 |
§2.1 太白米化学成分的系统预试 | 第20-22页 |
§2.1.1 供试液的制备 | 第20页 |
§2.1.2 试管预试法 | 第20页 |
§2.1.3 薄层预试法 | 第20-22页 |
§2.2 太白米鳞茎中甾体生物碱甙的提取与分离 | 第22-25页 |
§2.2.1 提取 | 第22页 |
§2.2.2 工业乙醇浸膏(Ⅲ)的分离及纯化 | 第22-25页 |
§2.3 化合物纯度检测 | 第25页 |
§2.4 化合物的鉴定方法 | 第25-26页 |
§2.4.1 化学定性鉴定 | 第25页 |
§2.4.2 波谱鉴定方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6-36页 |
§1 系统预试结果 | 第26页 |
§2 化合物结构鉴定及解析结果 | 第26-34页 |
§2.1 化合物C的波谱解析 | 第27-30页 |
§2.1.1 化合物C的~(13)C-NMR谱及DEPT谱的解析 | 第27页 |
§2.1.2 化合物C的~1H-NMR谱解析 | 第27页 |
§2.1.3 化合物C的HMQC谱、HMBC谱及~1H-~1H COSY谱解析 | 第27-28页 |
§2.1.4 化合物C的~1H-~1H COSY谱的解析 | 第28-29页 |
§2.1.5 化合物C的NOSEY谱 | 第29页 |
§2.1.6 化合物C的IR谱解析 | 第29页 |
§2.1.7 化合物C的MS解析 | 第29-30页 |
§2.2 化合物D的结构鉴定及解析 | 第30-32页 |
§2.2.1 化合物D的~(13)C-NMR及DEPT谱解析 | 第31页 |
§2.2.2 化合物D的~1H-NMR谱解析 | 第31页 |
§2.2.3 化合物D的HMBC谱的解析 | 第31-32页 |
§2.2.4 化合物D的IR及MS谱解析 | 第32页 |
§2.3 化合物B的结构鉴定及解析 | 第32-34页 |
§2.3.1 化合物B的~(13)C-NMR及DEPT谱解析 | 第32页 |
§2.3.2 化合物B的~1H-NMR谱及HMBC谱解析 | 第32-33页 |
§2.3.3 化合物B的IR谱及MS谱解析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附图 | 第41-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