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3页 |
1.1 乙二醛简介 | 第10-13页 |
1.1.1 乙二醛的性质 | 第10-11页 |
1.1.2 乙二醛的应用 | 第11-12页 |
1.1.3 乙二醛的生产能力与市场状况 | 第12-13页 |
1.2 乙二醛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2.1 乙烯氧化法 | 第13页 |
1.2.2 乙炔氧化法 | 第13页 |
1.2.3 草酸还原水解法 | 第13-14页 |
1.2.4 乙醛亚硒酸氧化法 | 第14-15页 |
1.2.5 乙二醇气相氧化法 | 第15-17页 |
1.2.6 乙醛硝酸氧化法 | 第17-20页 |
1.3 乙二醛溶液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20-22页 |
1.3.1 乙二醛产品的分析 | 第20-21页 |
1.3.2 氧化反应溶液的分析 | 第21-22页 |
1.4 硝酸氧化反应技术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4.1 硝酸氧化的性质 | 第22-23页 |
1.4.2 硝酸氧化烷烃和芳香烃 | 第23-24页 |
1.4.3 硝酸氧化醇和醚 | 第24页 |
1.4.4 硝酸氧化卤代烃 | 第24-25页 |
1.4.5 硝酸氧化醛酮 | 第25页 |
1.5 电渗析技术研究进展及用于乙二醛提纯的研究 | 第25-31页 |
1.5.1 电渗析的基本原理 | 第26页 |
1.5.2 电渗析装置及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 第26-30页 |
1.5.3 电渗析在乙二醛溶液中应用研究 | 第30-31页 |
1.6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离子排阻色谱法分析乙二醛溶液组成的研究 | 第33-43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2.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3页 |
2.1.2 分析条件 | 第33-34页 |
2.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34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2.2.1 检测器与色谱柱的选择 | 第34页 |
2.2.2 稀释溶剂的选择 | 第34-35页 |
2.2.3 乙二醛溶液的定性分析 | 第35-37页 |
2.2.4 标准曲线与检测限 | 第37-39页 |
2.2.5 精确度与回收率 | 第39-41页 |
2.2.6 分析方法的应用 | 第41页 |
2.3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乙醛氧化法合成乙二醛的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 第43-60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3-44页 |
3.1.1 实验装置 | 第43-44页 |
3.1.2 实验药品 | 第44页 |
3.1.3 分析方法 | 第44页 |
3.2 机理与动力学方程 | 第44-51页 |
3.2.1 乙醛氧化反应过程分析 | 第44-46页 |
3.2.2 乙二醛生成反应机理及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46-48页 |
3.2.3 乙酸生成反应机理及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48-49页 |
3.2.4 甲酸生成反应机理及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49页 |
3.2.5 乙醇酸等生成反应机理的推导 | 第49-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3.3.1 乙二醛生成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1-54页 |
3.3.2 乙酸生成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3.3.3 甲酸的生成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6-58页 |
3.4 小结 | 第58-59页 |
本章符号说明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均相膜电渗析分离乙二醛溶液中硝酸的实验研究 | 第60-79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60-63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60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60-62页 |
4.1.3 电渗析的操作与运行 | 第62页 |
4.1.4 分析方法 | 第62页 |
4.1.5 电渗析的技术指标 | 第62-63页 |
4.2 电渗析过程及传质基本方程 | 第63-68页 |
4.2.1 电渗析基本过程与伴随过程 | 第63-64页 |
4.2.2 电渗析过程传质基本方程 | 第64-67页 |
4.2.3 硝酸在电渗析中的传质过程分析 | 第67-6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5页 |
4.3.1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 | 第68-69页 |
4.3.2 电渗析传质特性系数的测定 | 第69-71页 |
4.3.3 膜堆电压对分离硝酸的电渗析过程的影响 | 第71-74页 |
4.3.4 硝酸初始浓度对电渗析分离的影响 | 第74-75页 |
4.3.5 分离硝酸过程中乙二醛的损失 | 第75页 |
4.4 小结 | 第75-77页 |
本章符号说明 | 第77-79页 |
第五章 气提法脱除反应液中乙醛的实验与模拟研究 | 第79-100页 |
5.1 实验原理与实验装置 | 第79-80页 |
5.2 气提塔内非平衡级稳态模型的建立 | 第80-84页 |
5.2.1 全塔各级的数学模型 | 第81-83页 |
5.2.2 模型中的变量数及方程数 | 第83-84页 |
5.3 相关参数热力学模型 | 第84-86页 |
5.3.1 界面相平衡的计算 | 第84页 |
5.3.2 活度系数的计算 | 第84-86页 |
5.4 非平衡级模型参数的计算 | 第86-89页 |
5.4.1 多组分传质速率的计算 | 第86-87页 |
5.4.2 二元气液传质系数k vi ,k,k Li ,k的计算 | 第87-88页 |
5.4.3 多组分传热速率的计算 | 第88-89页 |
5.5 气提塔非平衡级速率模型求解方法 | 第89-90页 |
5.6 非平衡级速率模型的求解 | 第90-92页 |
5.6.1 初值的选取 | 第91页 |
5.6.2 非平衡级模型计算步骤 | 第91-92页 |
5.7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92-98页 |
5.7.1 稳态模拟结果与实验验证 | 第92-94页 |
5.7.2 气提塔的稳态特性的研究 | 第94-98页 |
5.8 小结 | 第98-99页 |
符号说明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电去离子分离乙二醛溶液中乙酸的实验研究 | 第100-113页 |
6.1 实验部分 | 第100-103页 |
6.1.1 实验试剂 | 第100-101页 |
6.1.2 实验装置 | 第101页 |
6.1.3 电去离子的传质过程 | 第101-103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0页 |
6.2.1 填充离子交换树脂 | 第103-104页 |
6.2.2 电去离子传质模型参数的测定 | 第104-106页 |
6.2.3 膜堆电压对分离乙酸的EDI过程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6.2.4 淡室流速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6.2.5 乙酸初始浓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109页 |
6.2.6 乙二醛浓度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6.3 小结 | 第110-112页 |
本章符号说明 | 第112-11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4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