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土壤通气—微生物降解耦合修复现场石油烃污染土壤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4页
    1.1 土壤的石油烃污染现状和治理技术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 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主要修复技术第14-20页
        1.2.1 物理修复技术第14-15页
        1.2.2 化学修复技术第15-16页
        1.2.3 生物修复技术第16-20页
    1.3 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影响因素及其强化手段第20-24页
        1.3.1 石油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第20-22页
        1.3.2 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强化方法第22-24页
    1.4 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机理和理论研究现状第24-32页
        1.4.1 石油烃的微生物降解机理研究第24-25页
        1.4.2 土壤中石油烃的吸附研究第25-26页
        1.4.3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第26-27页
        1.4.4 降解动力学第27-28页
        1.4.5 多孔介质渗流理论第28-29页
        1.4.6 石油烃污染物运移模型研究进展第29-32页
    1.5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1.5.1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第32页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二章 土壤通气-微生物降解修复过程理论分析第34-47页
    2.1 石油烃污染物在土壤不饱和区域运移基本规律第34-43页
        2.1.1 土壤不饱和区域石油烃污染物运移物理模型第34-36页
        2.1.2 土壤通气(SVE/BV)条件下多孔介质流动机理第36-41页
        2.1.3 土壤通气-微生物降解修复过程污染物在各相间的分配机制第41-43页
    2.2 微生物生长模型和石油烃污染物降解动力学模型第43-46页
        2.2.1 微生物生长模型及参数第43-44页
        2.2.2 降解动力学模型及参数第44-46页
    2.3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的分离、驯化与固定化第47-64页
    3.1 实验仪器、药品和材料第47-49页
        3.1.1 实验仪器第47页
        3.1.2 实验药品和材料第47-49页
    3.2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实验室分离、筛选与驯化第49-53页
        3.2.1 实验方案第49-50页
        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0-52页
        3.2.3 微生物降解性能初步考察第52-53页
    3.3 石油降解菌优势菌种的发酵成长条件确定第53-55页
        3.3.1 H1 菌株的发酵条件第53-54页
        3.3.2 H1 菌株的生长曲线第54-55页
    3.4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固定化第55-58页
        3.4.1 实验方法第56页
        3.4.2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56-58页
    3.5 挥发性石油烃土著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分析第58-63页
        3.5.1 实验方法第59页
        3.5.2 现场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种类分析第59-61页
        3.5.3 现场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的含量分析第61-63页
    3.6 本章小节第63-64页
第四章 动力学参数及其吸附、降解特性研究第64-81页
    4.1 土壤对石油烃的吸附性能研究第64-72页
        4.1.1 吸附平衡实验研究第64-69页
        4.1.2 土壤对石油烃的吸附动力学研究第69-72页
    4.2 原油降解动力学及其表面活性剂强化研究第72-80页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72-73页
        4.2.2 实验用菌株和土样、土壤中总石油烃的测定第73-74页
        4.2.3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第74-75页
        4.2.4 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第75-76页
        4.2.5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油降解菌的毒性研究第76-77页
        4.2.6 原油降解及表面活性剂强化实验第77-80页
    4.3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土壤通气-微生物降解耦合修复现场试验研究第81-106页
    5.1 基于高效石油降解菌剂的自然通风技术在辽河油田的应用研究第81-86页
        5.1.1 试验场地概述第81页
        5.1.2 试验方案第81-82页
        5.1.3 现场试验基地的建立第82-83页
        5.1.4 试验结果和讨论第83-86页
    5.2 土壤通气(SVE/BV)-微生物降解耦合修复现场试验研究第86-104页
        5.2.1 原位试验现场土壤和地下水条件概述第86-89页
        5.2.2 原位修复体系和试验装置第89-90页
        5.2.3 试验总体方案第90-91页
        5.2.4 土壤气相流场试验研究第91-93页
        5.2.5 土著菌的原位驯化和生物强化试验研究第93-96页
        5.2.6 土壤通气(SVE/BV)-微生物降解环境影响因素第96-99页
        5.2.7 土壤通气(SVE/BV)-微生物降解耦合修复现场试验研究第99-104页
    5.3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六章 土壤通气-微生物耦合修复理论模型建立及现场验证第106-116页
    6.1 土壤通气-微生物降解耦合修复理论模型建立第106-110页
        6.1.1 气体流动方程第106-109页
        6.1.2 传质方程第109-110页
    6.2 土壤通气-微生物修复参数、耦合传质方程求解与现场验证第110-115页
        6.2.1 土壤通气-微生物修复基本参数第110-112页
        6.2.2 土壤通气-微生物降解耦合传质方程求解第112-113页
        6.2.3 土壤通气-微生物降解耦合传质理论模型的现场验证第113-115页
    6.3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6-120页
    7.1 结论第116-118页
    7.2 创新点第118-119页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2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32-134页
附录第134-138页
    附录一 微生物培养基组成第134-135页
    附录二 H1 菌培养基配方考察正交试验第135-136页
    附录三 土壤基本参数分析结果第136-137页
    附录四 常见土壤的渗透系数(K)经验值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板厚度自动分选、堆垛系统
下一篇:乙醛氧化制备乙二醛的反应和分离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