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化学分析与鉴定论文

贵州产(切面红色)土茯苓总黄酮有效部位的质量控制及“谱-效”关系研究

摘要第11-14页
Abstract第14-18页
引言第19-21页
第一章 “一测多评”法的研究第21-66页
    1 仪器与试药第21-22页
    2 HPLC分析方法建立第22-30页
        2.1 柱温的考察第22-23页
        2.2 流速的考察第23-24页
        2.3 等度洗脱系统第24-26页
        2.4 梯度洗脱系统第26-29页
        2.5 优选的色谱条件第29-30页
    3 提取条件考察第30-42页
        3.1 提取溶剂种类的考察第30-31页
        3.2 提取溶剂浓度的考察第31-36页
        3.3 提取时间的考察第36-37页
        3.4 静置时间的考察第37-39页
        3.5 提取溶剂用量的考察第39-41页
        3.6 超声功率的考察第41-42页
        3.7 优选的提取方法第42页
    4 “一测多评”方法学考察第42-53页
        4.1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42页
        4.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42-44页
        4.3 线性关系考察第44-45页
        4.4 精密度试验第45-46页
        4.5 稳定性试验第46页
        4.6 重复性试验第46-47页
        4.7 加样回收率试验第47-48页
        4.8 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及重复性试验第48-49页
        4.9 相对校正因子的耐用性考察第49-51页
        4.10 待测组分色谱峰的定位第51-53页
    5 含量分析结果第53-64页
        5.1 实验样品第53-54页
        5.2 标准曲线法计算含量第54-61页
        5.3 “一测多评”法计算5-O-咖啡酰基莽草酸、黄杞苷含量第61-64页
    6 讨论与分析第64-66页
        6.1 “一测多评”法的原理第64页
        6.2 “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的对比分析第64页
        6.3 提取条件的优化第64页
        6.4 色谱峰的定位第64-65页
        6.5 相对校正因子及相对保留时间比值的考察第65-66页
第二章 土茯苓总黄酮提取条件的优选第66-83页
    1 仪器与材料第66页
    2 方法与结果第66-70页
        2.1 显色剂的配制第66-67页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67页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67页
        2.4 线性关系的考察第67页
        2.5 检测波长的选择第67-68页
        2.6 方法学考察第68-70页
    3 土茯苓吸醇率及得膏率的考察第70-71页
        3.1 切面红色土获苓吸醇率的考察第70页
        3.2 切面红色土茯苓得膏率的考察第70-71页
    4 提取条件的考察第71-76页
        4.1 单因素试验第71-74页
        4.2 正交优化试验第74-76页
    5 方法验证试验第76页
    6 显色剂的考察第76-82页
        6.1 显色剂用量的考察第76-79页
        6.2 显色时间的考察第79-81页
        6.3 小结第81-82页
    7 讨论与分析第82-83页
        7.1 显色条件的优选第82页
        7.2 提取条件的优选第82-83页
第三章 总黄酮部位分离纯化研究第83-86页
    1 提取条件第83页
    2 分离纯化条件第83-84页
        2.1 除糖条件第83页
        2.2 除鞣条件第83页
        2.3 萃取条件第83-84页
        2.4 精制总黄酮部位验证第84页
    3 提取分离流程第84-86页
第四章 指纹图谱的研究第86-114页
    1 仪器与材料第86页
    2 色谱条件第86页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86-87页
        3.1 土茯苓药材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86-87页
        3.2 土茯苓总黄酮样品的提取第87页
        3.3 土茯苓总黄酮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87页
    4 方法学考察第87-99页
        4.1 土茯苓药材方法学的建立第87-93页
        4.2 土茯苓总黄酮部位方法学的建立第93-99页
    5 土茯苓药材指纹图谱的建立第99-104页
        5.1 样品的收集第99-100页
        5.2 指纹图谱的建立第100-104页
    6 土茯苓总黄酮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及评价第104-113页
        6.1 样品的收集第104-105页
        6.2 指纹图谱的建立第105-109页
        6.3 化合物的指认第109-113页
    7 讨论与分析第113-114页
        7.1 指纹峰和共有峰的选择第113页
        7.2 色谱条件的选择第113页
        7.3 特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评价第113-114页
第五章 类风湿性关节炎人体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RA-HFLS细胞)的体外培养第114-119页
    1 仪器与材料第114-116页
        1.1 仪器设备第114-115页
        1.2 试剂第115页
        1.3 器皿第115页
        1.4 细胞来源第115页
        1.5 主要试剂配制第115-116页
    2 RA-HFLS细胞的体外培养第116-117页
        2.1 RA-HFLS细胞的传代培养第116页
        2.2 RA-HFLS细胞的冻存第116页
        2.3 RA-HFLS细胞的复苏第116-117页
    3 RA-HFLS细胞的计数与形态观察第117页
        3.1 RA-HFLS细胞的计数第117页
        3.2 RA-HFLS细胞的形态观察第117页
    4 讨论与分析第117-119页
        4.1 台盼蓝染色原理第117-118页
        4.2 细胞的来源及分离培养第118页
        4.3 细胞培养的注意事项第118-119页
第六章 总黄酮抑制RA-HFLS细胞的增殖研究第119-137页
    1 仪器与材料第119-120页
        1.1 仪器第119页
        1.2 材料第119-120页
    2 MTT溶液的配制第120页
    3 方法与结果第120-135页
        3.1 细胞的选择第120页
        3.2 MTT实验方法第120-121页
        3.3 给药浓度的考察第121-125页
        3.4 给药时间的考察第125-128页
        3.5 不同浓度总黄酮,来氟米特,雷公藤多苷之间的比较第128-131页
        3.6 不同药物组对RA-HFLS细胞的形态观察第131-133页
        3.7 总黄酮对RA-HFLS细胞的凋亡第133-135页
    4 讨论与分析第135-137页
        4.1 不同给药组对RA-HFLS细胞的抑制作用第135页
        4.2 RA-HFLS细胞的形态学观察第135页
        4.3 RA-HFLS细胞凋亡的研究第135-137页
第七章 土茯苓总黄酮部位“谱-效”关系的建立第137-163页
    1 样品的收集第137-138页
    2 土茯苓总黄酮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第138-140页
        2.1 系统聚类分析概述第138页
        2.2 系统聚类分析研究土茯苓总黄酮指纹图谱第138-140页
    3 土茯苓总黄酮部位抗RA-HFLS细胞药效学实验第140-146页
        3.1 细胞培养模型第140页
        3.2 细胞的选择第140页
        3.3 给药方法第140页
        3.4 数据记录与处理第140-146页
    4 土茯苓总黄酮部位抗RA-HFLS细胞“谱-效”关系的建立第146-161页
        4.1 土茯苓总黄酮部位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第146-147页
        4.2 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LS)第147-158页
        4.3 10个样本逐步回归分析第158-161页
    5 讨论与分析第161-163页
        5.1 分析方法的选择第161页
        5.2 “谱-效”关系的建立第161-163页
第八章 本文总结与分析、创新点及下一步研究计划第163-166页
    1 总结与分析第163-164页
    2 创新点第164页
    3 下一步研究计划第164-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68页
附录一 文献综述第168-181页
    1 本草考证第168-169页
        1.1 梁代——《本草经集注》第168页
        1.2 唐代——《本草拾遗》第168页
        1.3 明代——《滇南本草》第168-169页
        1.4 明代——《本草纲目》第169页
    2 生药学研究第169-170页
        2.1 来源鉴定第169页
        2.2 性状鉴定第169页
        2.3 显微鉴定第169页
        2.4 理化鉴定第169-170页
    3 化学成分研究第170-171页
        3.1 甾体皂苷类第170页
        3.2 黄酮及其苷类第170页
        3.3 甾醇及其苷类第170-171页
        3.4 多糖类第171页
        3.5 苯丙素类第171页
        3.6 其它类第171页
    4 质量控制研究第171-173页
        4.1 含量测定分析第171-172页
        4.2 “一测多评”分析法第172页
        4.3 指纹图谱的研究第172-173页
    5 药理作用研究第173页
        5.1 抗炎作用第173页
        5.2 抗菌作用第173页
        5.3 镇痛、利尿作用第173页
        5.4 落新妇苷的药理作用第173页
    6 “谱-效”关系研究第173-175页
        6.1 单味药“谱-效”关系研究第174页
        6.2 复方药“谱-效”关系研究第174页
        6.3 组分配伍“谱-效”关系研究第174-175页
        6.4 中药炮制机制“谱-效”关系研究第175页
        6.5 工艺优化“谱-效”关系研究第175页
    7 讨论与展望第175-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1页
附录二 “一测多评”法提取条件优选HPLC色谱图第181-185页
附录三 土茯苓总黄酮部位的分离与纯化照片第185-186页
附录四 细胞培养照片第186-187页
附录五 致谢第187-188页
附录六 个人简历第188-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葛根岑连结肠定位片指纹图谱及药效学研究
下一篇:基于TSLP的玉屏风散抗哮喘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