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品论文--药品鉴定论文

葛根岑连结肠定位片指纹图谱及药效学研究

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5页
引言第16-19页
    1 项目来源第16页
    2 溃疡性结肠炎的概述第16-17页
    3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应用前景第17-19页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1页
    1 目的和意义第19页
    2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2.1 主要内容第19-20页
        2.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第21-112页
    第一章 葛根芩连结肠定位片指纹图谱的建立及有效成分定量研究第21-60页
        1 实验材料第21-22页
            1.1 仪器第21页
            1.2 试剂第21页
            1.3 样品第21-22页
        2 方法与结果第22-58页
            2.1 样品制剂的制备第22-23页
                2.1.1 葛根芩连结肠定位片的制备第22-23页
                2.1.2 阴性制剂的制备第23页
            2.2 色谱条件的选择第23-29页
                2.2.1 色谱柱的选择第23-24页
                2.2.2 流动相的选择第24-25页
                2.2.3 洗脱梯度的选择第25-26页
                2.2.4 检测波长的选择第26-27页
                2.2.5 流速的选择第27页
                2.2.6 柱温的选择第27-28页
                2.2.7 进样量的选择第28-29页
                2.2.8 图谱采集时间的确定第29页
                2.2.9 最终色谱条件的确定第29页
            2.3 供试品制备方法的选择第29-32页
                2.3.1 提取溶剂的选择第29-30页
                2.3.2 提取方法的选择第30-31页
                2.3.3 提取时间的选择第31页
                2.3.4 最终选定供试品制备方法第31-32页
            2.4 溶液的制备第32-33页
                2.4.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32页
                2.4.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32-33页
            2.5 方法学考察第33-54页
                2.5.1 系统适应性考察第33-35页
                2.5.2 参照峰的确定第35-37页
                2.5.3 线性关系考察第37-41页
                2.5.4 精密度试验第41-44页
                2.5.6 稳定性试验第44-48页
                2.5.7 重复性试验第48-52页
                2.5.8 加样回收率试验第52-54页
            2.6 葛根芩连结肠定位片指纹图谱的建立第54-58页
                2.6.1 指纹图谱分析第54-56页
                2.6.2 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第56-58页
        3 讨论与讨论第58-60页
            3.1 色谱条件的优化第58页
            3.2 供试品制备方法的选择第58-59页
            3.3 参照峰的选择第59页
            3.4 指纹图谱的建立第59-60页
    第二章 葛根芩连结肠定位片制剂与中间体、药材相关性研究第60-64页
        1 仪器与试药第60页
        2 方法与结果第60-63页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60-61页
                2.1.1 全方制剂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60页
                2.1.2 缺味阴性制剂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60页
                2.1.3 单味药材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60页
                2.1.4 中间体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60页
                2.1.5 溶剂空白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60页
                2.1.6 辅料空白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60-61页
            2.2 HPLC指纹图谱研究第61-63页
                2.2.1 色谱条件第61页
                2.2.2 色谱图的采集第61-63页
                2.2.3 色谱峰的药材归属及中间体归属第63页
        3 结论与讨论第63-64页
            3.1 供试品的制备第63页
            3.2 色谱峰的归属第63-64页
    第三章 葛根芩连结肠定位片对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家兔模型的干预作用研究第64-83页
        1 实验材料第64-65页
            1.1 实验动物第64页
            1.2 实验药物第64页
            1.3 实验试剂第64页
            1.4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64-65页
            1.5 实验器材第65页
        2 实验方法第65-70页
            2.1 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家兔模型制备第65页
            2.2 动物分组第65页
            2.3 给药方法第65-67页
                2.3.1 药物配制第65-66页
                2.3.2 灌胃方法第66页
                2.3.3 给药方案第66-67页
            2.4 一般临床观察第67页
            2.5 标本的采集第67页
            2.6 疾病活动度指数(DAI)评分标准第67-68页
            2.7 结肠长度测定第68页
            2.8 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和结肠指数测定第68页
            2.9 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标准第68页
            2.10 组织学损伤评估第68-69页
            2.11 结肠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第69-70页
                2.11.1 组织取材及固定第69页
                2.11.2 组织脱水、透明、浸蜡及包埋第69页
                2.11.3 石蜡切片HE染色第69-70页
            2.12 统计分析第70页
        3 实验结果第70-81页
            3.1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第70-72页
                3.1.1 造模前第70页
                3.1.2 造模中第70页
                3.1.3 造模后第70页
                3.1.4 给药治疗14天第70-72页
            3.2 各组家兔体重的比较第72-73页
            3.3 各组家兔疾病活动度指数(DAI)的比较第73-74页
            3.4 各组家兔结肠长度的比较第74-75页
            3.5 各组家兔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结肠指数的比较第75-76页
            3.6 各组家兔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的比较第76-77页
            3.7 各组家兔结肠组织的病理学评分的比较第77-81页
        4 结论与讨论第81-83页
            4.1 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第81页
            4.2 葛根芩连结肠定位片治疗湿热内蕴型UC的优势第81-83页
    第四章 葛根芩连结肠定位片对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家兔模型Th1/Th2平衡的影响第83-100页
        1 实验材料第83-84页
            1.1 实验动物第83页
            1.2 实验药物第83页
            1.3 实验试剂第83页
            1.4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83-84页
            1.5 实验器材第84页
        2 实验方法第84-87页
            2.1 分组、造模、给药第84页
            2.2 标本的采集及处理第84页
                2.2.1 血清的采集第84页
                2.2.2 组织匀浆液的制备第84页
            2.3 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及结肠组织中MPO和Th1/Th2细胞因子第84-86页
                2.3.1 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及结肠组织中MPO第84-86页
                2.3.2 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及结肠组织中Th1细胞因子第86页
                2.3.3 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及结肠组织中Th2细胞因子第86页
            2.4 统计分析第86-87页
        3 实验结果第87-97页
            3.1 血清及结肠组织中MPO含量的检测第87-89页
            3.2 血清及结肠组织中Th1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第89-93页
                3.2.1 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β含量的检测第89-91页
                3.2.2 血清及结肠组织中TNF-α含量的检测第91-93页
            3.3 血清及结肠组织中Th2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第93-97页
                3.3.1 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4含量的检测第93-95页
                3.3.2 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3含量的检测第95-97页
        4 讨论与结论第97-100页
    第五章 葛根芩连结肠定位片对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家兔模型结肠黏膜PPAR-γ、NF-kBp65表达的影响第100-112页
        1 实验材料第100-101页
            1.1 实验动物第100页
            1.2 实验药物第100页
            1.3 实验试剂第100页
            1.4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100-101页
            1.5 实验器材第101页
        2 实验方法第101-104页
            2.1 分组、造模、给药第101页
            2.2 溶液的配制第101页
                2.2.1 PBS溶液的配制第101页
                2.2.2 枸橼酸酸钠缓冲溶液的配制第101页
            2.3 标本的采集第101页
            2.4 标本的处理第101-103页
                2.4.1 样本包埋与固定第101-102页
                2.4.2 免疫组化染色第102-103页
            2.5 图像采集和分析第103页
            2.6 统计分析第103-104页
        3 实验结果第104-110页
            3.1 各组家兔结肠组织PPAR-γ蛋白定位表达第104-107页
            3.2 各组家兔结肠组织NF-kBp65蛋白定位表达第107-110页
        4 结论与讨论第110-112页
总结与展望第112-114页
    1 研究主要成果第112页
        1.1 葛根芩连结肠定位片指纹图谱定性及定量分析第112页
        1.2 葛根芩连结肠定位片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药效学研究第112页
    2 特点与创新第112-113页
    3 存在问题及展望第113-114页
        3.1 葛根芩连结肠定位片指纹图谱分析第113页
        3.2 葛根芩连结肠定位片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药效学研究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7页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第117-118页
附录二 综述第118-128页
    1 葛根芩连汤概述第118页
    2 葛根芩连汤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第118-121页
        2.1 中药指纹图谱概述第118页
        2.2 葛根芩连汤指纹图谱的研究第118-121页
            2.2.1 葛根芩连汤HPLC指纹图谱第118-120页
            2.2.2 葛根芩连汤的HPCE指纹图谱第120-121页
        2.3 葛根芩连汤指纹图谱展望第121页
    3 葛根芩连汤治疗展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第121-126页
        3.1 临床研究第122-123页
        3.2 实验研究第123页
        3.3 抗溃疡机制研究第123-125页
        3.4 葛根芩连汤治疗展溃疡性结肠炎展望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28页
附录三 HPLC色谱图第128-149页
    1 供试品制备方法的选择第128-133页
        1.1 提取溶剂的选择第128-131页
        1.2 提取方法的选择第131-132页
        1.3 提取时间的选择第132-133页
    2 方法学考察第133-144页
        2.1 线性关系考察第133-135页
        2.2 精密度实验第135-137页
        2.3 稳定性实验第137-140页
        2.4 重复性实验第140-142页
        2.5 加样回收率实验第142-144页
    3 指纹图谱的建立第144-149页
附录四 致谢第149-150页
附录五 个人简历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舒肝健脾法对HPRL临床疗效研究及下丘脑多巴胺D2受体钙离子通路机制探索
下一篇:贵州产(切面红色)土茯苓总黄酮有效部位的质量控制及“谱-效”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