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铝合金的分类 | 第9-11页 |
1.3 检测合金中宏观偏析的方法 | 第11-17页 |
1.3.1 化学法 | 第11-13页 |
1.3.1.1 分光光度法 | 第12页 |
1.3.1.2 重量法 | 第12-13页 |
1.3.1.3 溶剂冲洗法 | 第13页 |
1.3.2 物理法 | 第13-15页 |
1.3.2.1 金相显微镜 | 第13-14页 |
1.3.2.2 电镜微区分析 | 第14页 |
1.3.2.3 俄歇电子能谱法 | 第14-15页 |
1.3.2.4 电子衍射和×射线衍射技术 | 第15页 |
1.3.3 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1.4 Fe和Si元素对铝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 第17-22页 |
1.4.1 Fe和Si元素在铝合金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 第17-18页 |
1.4.2 Fe和Si元素对铝合金性能的影响 | 第18-20页 |
1.4.2.1 Fe、Si对强度和塑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2.2 Fe、Si对断裂韧度的影响 | 第19页 |
1.4.2.3 Fe和Si对铝合金抗应力腐蚀开裂性能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3 消除杂质Fe、Si元素的主要途径 | 第20-21页 |
1.4.4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 | 第22-28页 |
2.1 实验材料的准备 | 第22-2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22页 |
2.1.3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案 | 第23-24页 |
2.3 试样制备 | 第24-25页 |
2.3.1 试样切取 | 第24页 |
2.3.2 试样预处理 | 第24-25页 |
2.4 检测分析方法 | 第25-28页 |
2.4.1 金相显微镜 | 第25-26页 |
2.4.2 扫描电镜和能谱仪 | 第26页 |
2.4.3 Matlab分析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铝合金电解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8-43页 |
3.1 铝铁硅合金预处理 | 第30-32页 |
3.1.1 切割 | 第31页 |
3.1.2 打磨 | 第31页 |
3.1.3 磨光 | 第31页 |
3.1.4 抛光 | 第31-32页 |
3.2 电解实验 | 第32-42页 |
3.2.1 电解装置 | 第32页 |
3.2.2 电流和电压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3 电解液浓度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4 铝合金腐蚀速率的测定 | 第36-42页 |
3.3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铝合金中Fe、Si第二相的分布情况 | 第43-60页 |
4.1 铝合金表面能谱分析 | 第43-49页 |
4.2 铝合金化学腐蚀沉淀能谱分析 | 第49-52页 |
4.2.1 NaOH溶液腐蚀法 | 第49页 |
4.2.2 粉末能谱分析 | 第49-51页 |
4.2.3 有待改进之处 | 第51-52页 |
4.3 第二相颗粒体积分数的测定 | 第52-58页 |
4.3.1 定时金相观察 | 第52-56页 |
4.3.2 利用Matlab实现定量金相分析 | 第56-58页 |
4.4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