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议榔政治体系研究--以贵州省三穗县D村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7-17页 |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7-9页 |
1. 选题缘由 | 第7-8页 |
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1. 关于苗族的综合性研究 | 第9-11页 |
2. 关于苗族议榔政治体系的记载和研究 | 第11-12页 |
3. 关于少数民族政治体系的研究 | 第12-14页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 政治体系 | 第14页 |
2. 政治合法性 | 第14-15页 |
3. 权威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历史分析法 | 第16页 |
2. 田野调查法 | 第16-17页 |
一、议榔政治体系的历史沿革 | 第17-22页 |
(一) 议榔政治体系的起源 | 第18-19页 |
(二) 议榔政治体系的历史演变 | 第19-22页 |
二、议榔政治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 第22-30页 |
(一) 议榔政治体系的结构 | 第22-25页 |
1. 榔头 | 第23-24页 |
2. 理老 | 第24页 |
3. 活路头 | 第24页 |
4. 鬼师 | 第24-25页 |
(二) 议榔政治体系的功能 | 第25-30页 |
1. 经济功能:组织农业生产与调整经济制度 | 第25-26页 |
2. 政治功能:规范和控制村社秩序 | 第26-27页 |
3. 社会功能:调解纷争,管理村社公共事务 | 第27-28页 |
4. 文化功能:组织公共性宗教、娱乐活动 | 第28页 |
5. 军事功能:处理族际关系,防御外族入侵 | 第28-30页 |
三、议榔政治体系的运行 | 第30-38页 |
(一) 议榔政治体系的运行规则 | 第30-32页 |
1. 依照榔规款约 | 第30-31页 |
2. 根据古理古规 | 第31页 |
3. 借助原始宗教的力量 | 第31-32页 |
(二) 议榔政治体系的运行过程 | 第32-33页 |
1. 输入 | 第32页 |
2. 转换 | 第32-33页 |
3. 输出 | 第33页 |
(三) 议榔政治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 | 第33-38页 |
1. 权力基础—具有较高的合法性 | 第33-34页 |
2. 环境基础一独特的政治生态 | 第34-36页 |
3. 制度基础—完备的习惯法体系 | 第36-37页 |
4. 政治文化基础—特有的民族政治文化 | 第37-38页 |
四、议榔政治体系的变化及未来走向 | 第38-46页 |
(一) 议榔政治体系的变化 | 第38-43页 |
1. 现存议榔政治体系结构的变化 | 第39-40页 |
2. 现存议榔政治体系职能的变化 | 第40-41页 |
3. 现存议榔政治体系的运行情况 | 第41-43页 |
(二) 议榔政治体系的现实意义 | 第43-45页 |
(三) 议榔政治体系的未来走向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