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6页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第12-13页 |
1.1.2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1.3 开展综合节水灌溉的意义 | 第14-15页 |
1.1.4 开展项目监测评价的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6-18页 |
1.2.1 国外节水灌溉监测评价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节水灌溉监测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概述 | 第21-27页 |
2.1 世行与中国的合作战略 | 第21-23页 |
2.2 项目实施的理念 | 第23-24页 |
2.2.1 项目实施的基本理念 | 第23页 |
2.2.2 实现的技术与管理方法 | 第23-24页 |
2.3 项目实施的目标 | 第24页 |
2.4 项目的创新 | 第24-25页 |
2.5 项目实施对农业节水的意义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山西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监测评价系统 | 第27-35页 |
3.1 监测评价总体设计原则 | 第27-28页 |
3.2 监测评价的目标与内容 | 第28-29页 |
3.3 项目监测评价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3.4 监测评价组织机构设置与管理 | 第30-31页 |
3.5 监测评价与数据信息传输流程 | 第31-32页 |
3.6 监测评价总体布局 | 第32-33页 |
3.7 基线调查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世行项目农业综合节水灌溉措施技术体系 | 第35-45页 |
4.1 水利工程节水与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措施 | 第36页 |
4.2 农业节水与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措施 | 第36-38页 |
4.2.1 蓄水保墒与减蒸降耗 | 第36-37页 |
4.2.2 平衡施肥与农田减排 | 第37页 |
4.2.3 病虫害综合防治与无公害生产 | 第37页 |
4.2.4 良种繁育与利用 | 第37页 |
4.2.5 设施农业 | 第37页 |
4.2.6 农业技术与节水灌溉制度推广 | 第37-38页 |
4.3 管理节水与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措施 | 第38-43页 |
4.3.1 利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 第38页 |
4.3.2 科研和技术援助 | 第38页 |
4.3.3 MIS 系统建设 | 第38-43页 |
4.3.4 WUA 建设 | 第43页 |
4.4 监测评价措施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山西世行节水灌溉监测和综合评价方法 | 第45-63页 |
5.1 节水灌溉项目监测内容 | 第45-46页 |
5.2 节水灌溉项目监测方案 | 第46-55页 |
5.2.1 农业水分生产效率 | 第47-53页 |
5.2.2 农业灌溉水利用率 | 第53页 |
5.2.3 农民单产增收效果 | 第53-54页 |
5.2.4 农田水土环境改善效果 | 第54页 |
5.2.5 工程、农业、管理措施进展 | 第54-55页 |
5.3 节水灌溉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第55-63页 |
5.3.1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elphi) | 第55-56页 |
5.3.2 层次分析法(AHP) | 第56-59页 |
5.3.3 模糊评价法 | 第59-60页 |
5.3.4 集对分析法 | 第60-63页 |
第六章 山西世行节水灌溉项目监测评价结果 | 第63-81页 |
6.1 工程背景 | 第63-64页 |
6.1.1 项目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 第63-64页 |
6.1.2 农业灌溉缺水状况 | 第64页 |
6.2 工程监测结果 | 第64-71页 |
6.2.1 工程进度监测结果 | 第64-66页 |
6.2.2 工程财务监测结果 | 第66-67页 |
6.2.3 工程效果评价 | 第67-71页 |
6.3 工程进度监测评价系统综合评价结果 | 第71-81页 |
6.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71-73页 |
6.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73-8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7.1 结论 | 第81-82页 |
7.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发表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