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论文选题及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创新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3 研究创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企业经营者的经济人特性与经济行为分析 | 第16-20页 |
2.1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 | 第16页 |
2.2 经济人假定的修正与发展 | 第16-18页 |
2.3 经济人假定的客观性与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关系 | 第18-20页 |
3 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模式分析 | 第20-25页 |
3.1 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的制度背景分析 | 第20页 |
3.2 国有企业经营者风险偏好分析 | 第20-23页 |
3.3 经营者行为特征对构建有效激励机制的几点启示 | 第23-25页 |
4 经营者市场-一个隐性激励的建立 | 第25-33页 |
4.1 经营者市场的建立与激励机制的关系 | 第25-26页 |
4.2 经营者市场的建立在激励体系中的作用 | 第26-27页 |
4.3 经营者市场中经营者的选拔 | 第27-29页 |
4.4 经营者市场中经营者的评价 | 第29-31页 |
4.4.1 能力评价指标 | 第29-30页 |
4.4.2 业绩评价指标 | 第30-31页 |
4.5 建立经营者市场的几点政策建设 | 第31-33页 |
5 经营者享有剩余索取权-一个显性激励的构建 | 第33-49页 |
5.1 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特性 | 第34-39页 |
5.1.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34页 |
5.1.2 企业经营者:企业交易与企业契约的中心签约人 | 第34-35页 |
5.1.3 企业经营者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35-39页 |
5.1.4 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与其它资本的区别 | 第39页 |
5.2 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 | 第39-46页 |
5.2.1 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激励的经济分析 | 第40-42页 |
5.2.2 经营者-人力资本出资者是产权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42-43页 |
5.2.3 企业剩余索取权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 第43-45页 |
5.2.4 经营者人力资本的整合作用 | 第45-46页 |
5.3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现状 | 第46-49页 |
5.3.1 我国企业经营者的总体收入情况 | 第46-47页 |
5.3.2 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的经营者收入比较 | 第47页 |
5.3.3 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制度现状 | 第47-49页 |
6 国有企业经营者最优激励契约的设计 | 第49-57页 |
6.1 最优激励契约的几个基本假定 | 第49-50页 |
6.2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最优激励契约 | 第50-51页 |
6.3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最优激励契约 | 第51-52页 |
6.4 最优契约下的代理成本分析 | 第52-53页 |
6.5 相对业绩比较时的最优激励契约 | 第53-55页 |
6.6 关于最优激励契约的几点启示 | 第55-57页 |
7 经营者激励性报酬的实证研究 | 第57-61页 |
7.1 实证分析的有关说明 | 第57页 |
7.1.1 概念界定 | 第57页 |
7.1.2 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 第57页 |
7.1.3 研究范围 | 第57页 |
7.2 总样本的实证分析 | 第57-60页 |
7.2.1 经营者的货币薪酬分析 | 第57-58页 |
7.2.2 经营者的持股分析 | 第58-59页 |
7.2.3 总体相关性分析 | 第59-60页 |
7.3 实证分析的简要结论 | 第60-61页 |
8 结论 | 第61-62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61页 |
8.2 不足和后续研究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A.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6-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