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各种企业经济论文--国有企业经济论文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论文选题及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创新第13-15页
        1.3.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3.2 研究内容第14页
        1.3.3 研究创新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16页
2 企业经营者的经济人特性与经济行为分析第16-20页
    2.1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第16页
    2.2 经济人假定的修正与发展第16-18页
    2.3 经济人假定的客观性与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关系第18-20页
3 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模式分析第20-25页
    3.1 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的制度背景分析第20页
    3.2 国有企业经营者风险偏好分析第20-23页
    3.3 经营者行为特征对构建有效激励机制的几点启示第23-25页
4 经营者市场-一个隐性激励的建立第25-33页
    4.1 经营者市场的建立与激励机制的关系第25-26页
    4.2 经营者市场的建立在激励体系中的作用第26-27页
    4.3 经营者市场中经营者的选拔第27-29页
    4.4 经营者市场中经营者的评价第29-31页
        4.4.1 能力评价指标第29-30页
        4.4.2 业绩评价指标第30-31页
    4.5 建立经营者市场的几点政策建设第31-33页
5 经营者享有剩余索取权-一个显性激励的构建第33-49页
    5.1 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特性第34-39页
        5.1.1 人力资本理论第34页
        5.1.2 企业经营者:企业交易与企业契约的中心签约人第34-35页
        5.1.3 企业经营者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第35-39页
        5.1.4 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与其它资本的区别第39页
    5.2 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第39-46页
        5.2.1 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激励的经济分析第40-42页
        5.2.2 经营者-人力资本出资者是产权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第42-43页
        5.2.3 企业剩余索取权理论的发展与启示第43-45页
        5.2.4 经营者人力资本的整合作用第45-46页
    5.3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现状第46-49页
        5.3.1 我国企业经营者的总体收入情况第46-47页
        5.3.2 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的经营者收入比较第47页
        5.3.3 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制度现状第47-49页
6 国有企业经营者最优激励契约的设计第49-57页
    6.1 最优激励契约的几个基本假定第49-50页
    6.2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最优激励契约第50-51页
    6.3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最优激励契约第51-52页
    6.4 最优契约下的代理成本分析第52-53页
    6.5 相对业绩比较时的最优激励契约第53-55页
    6.6 关于最优激励契约的几点启示第55-57页
7 经营者激励性报酬的实证研究第57-61页
    7.1 实证分析的有关说明第57页
        7.1.1 概念界定第57页
        7.1.2 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第57页
        7.1.3 研究范围第57页
    7.2 总样本的实证分析第57-60页
        7.2.1 经营者的货币薪酬分析第57-58页
        7.2.2 经营者的持股分析第58-59页
        7.2.3 总体相关性分析第59-60页
    7.3 实证分析的简要结论第60-61页
8 结论第61-62页
    8.1 主要结论第61页
    8.2 不足和后续研究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附录A.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6-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参皂甙Rg1/Rb1对冈田酸诱导的SD大鼠海马神经元Tau蛋白AD样异常过度磷酸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下一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远程服务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