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课题来源 | 第9-10页 |
1.2.2 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1-13页 |
第2章 高性能网络开发关键应用技术研究 | 第13-29页 |
2.1 传统网络开发技术 | 第13-19页 |
2.1.1 TCP通信原理 | 第13-15页 |
2.1.2 数据处理模型 | 第15-16页 |
2.1.3 多线程网络模型 | 第16-18页 |
2.1.4 传统网络开发技术分析 | 第18-19页 |
2.2 阻塞IO和非阻塞IO | 第19-20页 |
2.2.1 阻塞IO(blocking IO) | 第19页 |
2.2.2 非阻塞IO(non-blocking IO) | 第19-20页 |
2.3 IO复用技术 | 第20-23页 |
2.3.1 缓冲区 | 第21-22页 |
2.3.2 IO复用 | 第22-23页 |
2.4 线程池技术 | 第23-24页 |
2.5 REACTOR模式 | 第24-25页 |
2.6 MUDUO网络框架 | 第25-28页 |
2.6.1 概要简介 | 第25页 |
2.6.2 框架结构 | 第25-27页 |
2.6.3 使用方法 | 第27-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高速缓存访问的网络IO研究 | 第29-36页 |
3.1 需求分析和设计 | 第29-30页 |
3.2 软件架构设计 | 第30-33页 |
3.2.1 数据结构 | 第30页 |
3.2.2 网络IO模型 | 第30-33页 |
3.3 性能测试 | 第33-35页 |
3.3.1 测试环境 | 第33-34页 |
3.3.2 测试方法 | 第34页 |
3.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大数据量并发的低延迟应用研究与实现 | 第36-48页 |
4.1 需求分析 | 第36-38页 |
4.1.1 总体软件架构介绍 | 第36-37页 |
4.1.2 即时通讯系统需求分析 | 第37-38页 |
4.2 即时通讯软件设计 | 第38-43页 |
4.2.1 服务器架构设计 | 第38-39页 |
4.2.2 通信协议设计 | 第39-41页 |
4.2.3 业务处理流程 | 第41-43页 |
4.3 软件测试 | 第43-47页 |
4.3.1 测试环境 | 第43-44页 |
4.3.2 测试方法 | 第44页 |
4.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5.1 完成工作的总结 | 第48页 |
5.2 技术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