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和新加坡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与比较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文献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17-27页 |
2.1 基本理论概述 | 第17-22页 |
2.1.1 服务贸易:含义及分类 | 第17-18页 |
2.1.2 现代服务贸易:内涵及特征 | 第18-20页 |
2.1.3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含义及测度 | 第20-22页 |
2.2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第22-23页 |
2.2.2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 第23-24页 |
2.3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要素依赖 | 第24-27页 |
2.3.1 土地要素 | 第25页 |
2.3.2 劳动力要素 | 第25页 |
2.3.3 资本要素 | 第25-26页 |
2.3.4 知识要素 | 第26-27页 |
第3章 韩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 | 第27-36页 |
3.1 韩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一般分析 | 第27-29页 |
3.1.1 韩国服务贸易出口发展概况 | 第27-28页 |
3.1.2 韩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基本特征 | 第28-29页 |
3.2 韩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指数分析 | 第29-32页 |
3.2.1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动指数 | 第30页 |
3.2.2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指数 | 第30-31页 |
3.2.3 服务贸易各部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 第31-32页 |
3.3 韩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影响要素的实证分析 | 第32-35页 |
3.3.1 变量选择 | 第32页 |
3.3.2 平稳性检验 | 第32-33页 |
3.3.3 协整检验 | 第33-34页 |
3.3.4 误差修正模型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新加坡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 | 第36-44页 |
4.1 新加坡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一般分析 | 第36-38页 |
4.1.1 新加坡服务贸易出口发展概况 | 第36-37页 |
4.1.2 新加坡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基本特征 | 第37-38页 |
4.2 新加坡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的指数分析 | 第38-40页 |
4.2.1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变动指数 | 第38-39页 |
4.2.2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指数 | 第39-40页 |
4.2.3 服务贸易各部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 第40页 |
4.3 新加坡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影响要素的实证分析 | 第40-43页 |
4.3.1 变量选择 | 第40-41页 |
4.3.2 平稳性检验 | 第41页 |
4.3.3 协整检验 | 第41-42页 |
4.3.4 误差修正模型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韩新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比较 | 第44-50页 |
5.1 基本特征的比较 | 第44-46页 |
5.1.1 纵向对比 | 第44-45页 |
5.1.2 横向对比 | 第45-46页 |
5.2 相关指数的比较 | 第46-48页 |
5.2.1 劳伦斯指数 | 第46-47页 |
5.2.2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指数 | 第47-48页 |
5.2.3 RAC 指数 | 第4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6章 结论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 | 第50-54页 |
6.1 结论 | 第50页 |
6.2 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的政策启示 | 第50-54页 |
6.2.1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 第51页 |
6.2.2 加强服务业资本积累 | 第51-52页 |
6.2.3 调整产业政策 | 第52页 |
6.2.4 完善制度环境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