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1 迟缓爱德华氏菌及其危害 | 第11页 |
1.2 迟缓爱德华氏菌的主要毒力因子 | 第11-15页 |
1.2.1 三型分泌系统(T3SS) | 第12-14页 |
1.2.2 六型分泌系统(T6SS) | 第14-15页 |
1.3 病原菌通过效应物操控对宿主的作用 | 第15-18页 |
1.3.1 沙门氏菌效应物对宿主的作用 | 第15-17页 |
1.3.2 耶尔森氏菌效应物对宿主的作用 | 第17-18页 |
1.4 效应物的鉴定方法 | 第18-21页 |
1.4.1 FRET报告系统 | 第18-19页 |
1.4.2 Cya报告系统 | 第19-20页 |
1.4.3 其他鉴定方法 | 第20-21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3页 |
第2章 迟缓爱德华氏菌效应物的胞外分泌鉴定 | 第23-35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3-26页 |
2.2.1 菌株与质粒 | 第23页 |
2.2.2 引物 | 第23页 |
2.2.3 细菌培养基及培养 | 第23页 |
2.2.4 实验试剂、仪器及缓冲液 | 第23-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2.3.1 效应物融合HA标签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28页 |
2.3.2 效应物的胞外分泌检测 | 第28-30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30-32页 |
2.4.1 EIB202效应物融合HA标签的质粒构建 | 第30-31页 |
2.4.2 EIB202效应物的表达与分泌 | 第31-32页 |
2.5 讨论 | 第32-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迟缓爱德华氏菌效应物的FRET鉴定 | 第35-42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3.2.1 菌株、细胞株和质粒 | 第35页 |
3.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35-36页 |
3.2.3 实验试剂、仪器及缓冲液 | 第36-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3.1 细胞的复苏与传代 | 第37页 |
3.3.2 侵染动物细胞 | 第37-38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38-40页 |
3.5 讨论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迟缓爱德华氏菌效应物的胞内转运鉴定 | 第42-52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4.2.1 菌株与质粒 | 第42页 |
4.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42页 |
4.2.3 实验试剂、仪器及缓冲液 | 第42-4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4.3.1 细胞的细菌侵染实验 | 第43页 |
4.3.2 免疫荧光实验 | 第43-44页 |
4.3.3 细胞质膜组分的分离 | 第44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44-49页 |
4.4.1 EIB202效应物在胞内的转运及定位—免疫荧光 | 第44-46页 |
4.4.2 效应物在胞内的转运及定位—细胞质膜组分免疫印迹 | 第46-49页 |
4.5 讨论 | 第49-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基于细胞模型的迟缓爱德华氏菌效应物功能初评 | 第52-65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52-54页 |
5.2.1 菌株和质粒 | 第52-53页 |
5.2.2 引物 | 第53-54页 |
5.2.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54页 |
5.2.4 实验试剂、仪器及缓冲液 | 第54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4-57页 |
5.3.1 缺失株的构建 | 第54-55页 |
5.3.2 细菌黏附内化的计数 | 第55-56页 |
5.3.3 细菌在细胞中内化的计数 | 第56页 |
5.3.4 细菌在细胞内增殖的计数 | 第56-57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57-63页 |
5.4.1 EIB202效应物缺失株的构建 | 第57-58页 |
5.4.2 效应物对EIB202在非吞噬细胞中黏附内化能力的影响 | 第58-61页 |
5.4.3 效应物对EIB202在巨噬细胞中黏附内化能力的影响 | 第61-62页 |
5.4.4 效应物对EIB202在巨噬细胞内增殖能力的影响 | 第62-63页 |
5.5 讨论 | 第63-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迟缓爱德华氏菌效应物功能初评 | 第65-69页 |
6.1 引言 | 第65页 |
6.2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65页 |
6.4 实验结果 | 第65-67页 |
6.4.1 野生株在斑马鱼模型上的预攻毒 | 第65-66页 |
6.4.2 效应物缺失株在斑马鱼模型上的毒力差异 | 第66-67页 |
6.5 讨论 | 第67-6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7章 迟缓爱德华氏菌效应物的表达和纯化 | 第69-80页 |
7.1 引言 | 第69页 |
7.2 实验材料 | 第69-71页 |
7.2.1 菌株和质粒 | 第69页 |
7.2.2 引物 | 第69页 |
7.2.3 细菌培养基及培养 | 第69-70页 |
7.2.4 实验试剂及缓冲液 | 第70-71页 |
7.3 实验方法 | 第71-73页 |
7.3.1 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71页 |
7.3.2 蛋白的表达纯化 | 第71-73页 |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3-78页 |
7.4.1 效应物表达质粒的分子构建 | 第73-74页 |
7.4.2 效应物蛋白的表达及亲和层析 | 第74-78页 |
7.4.3 效应物蛋白的凝胶过滤层析 | 第78页 |
7.5 讨论 | 第78-79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80页 |
8.2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