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概述 | 第12页 |
1.2 寒类沙门氏菌的简介 | 第12-13页 |
1.2.1 伤寒类沙门氏菌的致病性 | 第12页 |
1.2.2 分子和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1.3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致病机理的研究 | 第13-16页 |
1.3.1 沙门氏菌侵入过程 | 第14页 |
1.3.2 细菌的分布与生存 | 第14页 |
1.3.3 细菌增殖与细胞病理病变的产生 | 第14-15页 |
1.3.4 外膜蛋白在沙门氏菌的致病性中的作用 | 第15-16页 |
1.4 伤寒类疫苗的研究发展 | 第16-17页 |
1.4.1 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4.2 伤寒类疫苗研究近况 | 第16-17页 |
1.5 展望 | 第17-19页 |
第2章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外膜蛋白NmpC和PagC在减毒志贺氏菌载体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 第19-41页 |
摘要 | 第19页 |
2.1 前言 | 第19-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0页 |
2.2.1 实验菌株和质粒 | 第20页 |
2.2.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20页 |
2.2.3 培养基及主要溶液配制 | 第20-21页 |
2.2.4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 第21页 |
2.2.5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21页 |
2.2.6 重组菌株的构建 | 第21-27页 |
2.2.7 重组菌稳定性实验 | 第27-28页 |
2.2.8 重组菌生理生化特定鉴定 | 第28-29页 |
2.2.9 动物免疫 | 第29页 |
2.2.10 ELISA检测特异性IgG抗体 | 第29页 |
2.2.11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2.3 结果 | 第30-39页 |
2.3.1 重组菌的构建 | 第30-37页 |
2.3.2 重组菌稳定性观察 | 第37页 |
2.3.3 重组菌生化特性鉴定 | 第37-38页 |
2.3.4 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38-39页 |
2.4 讨论 | 第39-41页 |
第3章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外膜蛋白PagC可溶性抗原表位串联表达重组蛋白sPagC的研究 | 第41-55页 |
摘要 | 第41页 |
3.1 前言 | 第41-4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3.2.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42页 |
3.2.3 培养基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42-44页 |
3.2.4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44页 |
3.2.5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 | 第44-45页 |
3.2.6 PagC与sPagC的表达和纯化 | 第45-47页 |
3.2.7 PagC、sPagC纯化后Western-blot鉴定 | 第47-48页 |
3.2.8 Lowry法测蛋白浓度 | 第48页 |
3.2.9 动物免疫 | 第48页 |
3.2.10 特异性IgG抗体的测定 | 第48-49页 |
3.2.11 数据处理 | 第49页 |
3.3 结果 | 第49-53页 |
3.3.1 重组菌鉴定 | 第49-50页 |
3.3.2 PagC、sPagC的诱导表达 | 第50页 |
3.3.3 PagC、sPagC的纯化 | 第50-51页 |
3.3.4 蛋白的WB鉴定 | 第51-52页 |
3.3.5 蛋白的测定 | 第52页 |
3.3.6 小鼠血清特异性IgG抗体的测定 | 第52-53页 |
3.4 讨论 | 第53-55页 |
第4章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ompW功能的研究 | 第55-74页 |
摘要 | 第55页 |
4.1 前言 | 第55-5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6-6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4.2.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56页 |
4.2.3 培养基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56-57页 |
4.2.4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57-58页 |
4.2.5 基因突变体的构建 | 第58-63页 |
4.2.6 ompW突变株对应回复体的构建 | 第63-64页 |
4.2.7 野生株、突变株与互补株蛋白表达及Western-blot鉴定 | 第64页 |
4.2.8 ompW缺失株生理、生化性质检定 | 第64页 |
4.2.9 ompW野生株、突变株及回复株半数致死量LD_(50)的测定 | 第64-65页 |
4.3 结果 | 第65-72页 |
4.3.1 打靶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65-66页 |
4.3.2 突变株与回复株构建测序片段结果 | 第66-68页 |
4.3.4 ompW突变株相应回复株的构建及鉴定 | 第68-69页 |
4.3.5 野生株、突变株及回复株中OmpW鉴定 | 第69-70页 |
4.3.6 ompW野生株、突变株及回复株生化鉴定及生长曲线 | 第70-71页 |
4.3.7 50973 ,50973△ompW::kan和50973 ompWHF半数致死量LD_(50) | 第71-72页 |
4.4 讨论 | 第72-7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结论 | 第74-75页 |
5.1.1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新型疫苗初步研究 | 第74页 |
5.1.2 外膜蛋白PagC及其可溶性抗原表位串联表达重组蛋白sPagC的免疫原性比较 | 第74页 |
5.1.3 ompW功能的初步研究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6页 |
5.2.1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新型疫苗的深入研究 | 第75页 |
5.2.2 外膜蛋白PagC相应抗原表位串联重组蛋白sPagC的相关研究 | 第75页 |
5.2.3 ompW功能的后续研究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附录A仪器设备 | 第83-84页 |
附录B主要试剂 | 第84-86页 |
附录C1 pagC测序结果比对 | 第86-87页 |
附录C2 nmpC测序结果比对 | 第87-89页 |
附录C3 pagC~*测序结果比对 | 第89-90页 |
附录C4 nmpC~*测序结果比对 | 第90-92页 |
附录D1 pBAD-asd/FWL01生化特性鉴定结果 | 第92页 |
附录D2 pagC~*-asd/FWL01生化特性鉴定结果 | 第92-93页 |
附录D3 nmpC~*-asd/FWL01生化特性鉴定结果 | 第93页 |
附录D4 pBAD-lpp-ompA/FWL01生化特性鉴定结果 | 第93-94页 |
附录D5 pagC-lpp-ompA/FWL01生化特性鉴定结果 | 第94页 |
附录D6 nmpC-lpp-ompA/FWL01生化特性鉴定结果 | 第94-95页 |
附件E1 上游同源臂H1测序结果比对 | 第95-96页 |
附件E2 下游同源臂H2测序结果比对 | 第96-97页 |
附件E3 编码区与调控区片段ompWH测序结果比对 | 第97-99页 |
附录F1 50973生化特性鉴定结果 | 第99-100页 |
附录F2 50973△ompW:kan生化特性鉴定结果 | 第100页 |
附录F3 50973 ompWHF生化特性鉴定结果 | 第100-101页 |
个人简介 | 第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