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3.1 国内外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发展及实践 | 第14-16页 |
1.3.2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体系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内容体系 | 第20-21页 |
2 普陀山风景区资源概况及定量评价 | 第21-45页 |
2.1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概况 | 第21页 |
2.2 普陀山自然景观资源 | 第21-24页 |
2.2.1 水文地质景观 | 第21-23页 |
2.2.2 生物景观 | 第23-24页 |
2.3 普陀山人文景观资源 | 第24-28页 |
2.3.1 园林建筑 | 第24-26页 |
2.3.2 历史人文胜迹 | 第26-27页 |
2.3.3 信仰文化 | 第27-28页 |
2.4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资源定量分析评价 | 第28-44页 |
2.4.1 景观资源分类 | 第28-30页 |
2.4.2 景观资源定性评价方法 | 第30-35页 |
2.4.3 模糊层次分析法研究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评价 | 第35-42页 |
2.4.4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2.5 景观资源分析评价及其不足 | 第44-45页 |
3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 | 第45-55页 |
3.1 逐年增加的旅游负荷与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 | 第45-47页 |
3.2 建设营造与资源保护的矛盾 | 第47-53页 |
3.2.1 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与资源保护的矛盾 | 第47-51页 |
3.2.2 佛教建筑建设营造与资源保护的矛盾 | 第51-53页 |
3.3 旅游经济开发和资源保护的矛盾 | 第53-55页 |
4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 | 第55-62页 |
4.1 风景名胜区中自然文化景观资源开发和保护原则 | 第55-56页 |
4.1.1 整体性原则 | 第55页 |
4.1.2 独特性原则 | 第55页 |
4.1.3 可持续性原则 | 第55-56页 |
4.2 建立成熟完善的保护体系 | 第56-57页 |
4.3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 第57-58页 |
4.4 进行合理的景观空间和功能重新构建 | 第58-62页 |
4.4.1 空间布局 | 第59页 |
4.4.2 功能分析 | 第59-62页 |
5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协同发展 | 第62-78页 |
5.1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总则 | 第62-64页 |
5.1.1 统一规划科学发展 | 第62-63页 |
5.1.2 计算环境承载,控制流量 | 第63页 |
5.1.3 改变现有的粗放式旅游开发模式 | 第63-64页 |
5.2 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协同发展 | 第64-67页 |
5.2.1 交通基础设施开发和资源保护的协同发展 | 第64-66页 |
5.2.2 公共设施建设和资源保护的协同发展 | 第66-67页 |
5.3 加强绿化景观建设,延伸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佛教文化 | 第67-69页 |
5.3.1 按区块特色进行景观绿化建设 | 第67-68页 |
5.3.2 充分利用本土植物,营造佛教文化特色景观 | 第68-69页 |
5.4 佛教建筑景观建设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协同发展 | 第69-78页 |
5.4.1 佛教建筑与景观空间的共同构建 | 第69-72页 |
5.4.2 佛教建筑营建的风貌控制 | 第72-75页 |
5.4.3 佛教建筑装饰与材料使用控制 | 第75-78页 |
6 结语 | 第78-8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8-80页 |
6.2 营造成果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