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主要国家的立法概况 | 第11-13页 |
1.2.2 我国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技术开发合同概述 | 第16-21页 |
2.1 技术开发合同的概念及特征 | 第16-17页 |
2.1.1 技术开发合同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技术开发合同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 技术开发合同的产生和发展 | 第17-18页 |
2.3 技术开发合同的分类 | 第18-19页 |
2.3.1 委托开发合同与合作开发合同 | 第18页 |
2.3.2 横向技术开发合同与纵向技术开发合同 | 第18-19页 |
2.4 技术开发合同与其他合同的区别 | 第19-21页 |
2.4.1 技术开发合同与承揽合同的区别 | 第19-20页 |
2.4.2 技术开发合同与技术转让合同的区别 | 第20-21页 |
第3章 我国技术开发合同订立及履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28页 |
3.1 我国技术开发合同订立及履行的现状 | 第21-22页 |
3.2 我国技术开发合同订立及履行的行政法律问题 | 第22-28页 |
3.2.1 技术开发成果归属制度存在缺陷 | 第22-23页 |
3.2.2 技术开发合同风险管理体系缺失 | 第23-24页 |
3.2.3 国家在纵向技术开发合同管理中存在缺陷 | 第24-25页 |
3.2.4 高校在横向技术开发合同管理中存在缺陷 | 第25-28页 |
第4章 国外技术开发合同订立及履行制度的概述及启示 | 第28-36页 |
4.1 国外技术开发合同订立及履行制度概述 | 第28-34页 |
4.1.1 日本“技术开发补助金”制度 | 第28页 |
4.1.2 日本技术开发成果归属制度 | 第28页 |
4.1.3 韩国“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合作技术开发体制 | 第28-29页 |
4.1.4 韩国技术开发税收优惠政策 | 第29-30页 |
4.1.5 美国技术开发经费的监管制度 | 第30-31页 |
4.1.6 美国高校对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的管理 | 第31-32页 |
4.1.7 英国技术开发知识产权归属制度 | 第32-33页 |
4.1.8 英国技术开发税收优惠政策 | 第33-34页 |
4.2 国外技术开发合同订立及履行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 | 第34-36页 |
4.2.1 建立技术开发风险保障机制 | 第34页 |
4.2.2 实施技术开发税收优惠政策 | 第34页 |
4.2.3 提高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 第34-35页 |
4.2.4 完善技术开发经费监管体系 | 第35-36页 |
第5章 我国技术开发合同订立及履行的行政法律规制建构 | 第36-45页 |
5.1 对我国技术成果归属制度的规制 | 第36-37页 |
5.1.1 确立技术成果精神权利不可侵犯原则 | 第36页 |
5.1.2 确立技术成果经济权利合理分享原则 | 第36-37页 |
5.2 完善技术开发合同风险管理体系 | 第37-41页 |
5.2.1 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风险防范机制 | 第37页 |
5.2.2 设立技术开发风险基金 | 第37-38页 |
5.2.3 完善技术开发税收优惠政策 | 第38-40页 |
5.2.4 推广科技保险制度 | 第40-41页 |
5.3 完善国家纵向技术开发合同管理制度 | 第41-43页 |
5.3.1 完善技术开发经费管理体系 | 第41页 |
5.3.2 加强科技立法 | 第41-42页 |
5.3.3 建立专门、独立的纠纷仲裁部门 | 第42页 |
5.3.4 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 第42-43页 |
5.4 加强高校对横向技术开发合同的管理 | 第43-45页 |
5.4.1 完善技术开发合同的管理机制 | 第43页 |
5.4.2 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 | 第43-44页 |
5.4.3 加强过程动态管理与跟踪调查 | 第44-4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5-46页 |
6.1 问题的提出 | 第45页 |
6.2 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 第45页 |
6.3 研究的不足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