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薰衣草精油的真伪优劣鉴别及其谱—效关系初步研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言第13-21页
    1.1 研究现状第13-20页
        1.1.1 熏衣草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第14-15页
        1.1.2 薰衣草精油的真伪优劣鉴别现状第15-16页
        1.1.3 薰衣草精油的药理活性研究现状第16-18页
        1.1.4 中药指纹图谱及中药谱-效关系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 研究目的、意义第20-21页
第二章 薰衣草精油GC-MS化学成分分析第21-45页
    2.1 实验材料第21-22页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21页
        2.1.2 实验样品第21-22页
    2.2 实验内容第22-23页
        2.2.1 样品配制第22-23页
        2.2.2 GC-MS联用技术条件第2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3-44页
        2.3.1 薰衣草精油化学成分分析第25-40页
        2.3.2 薰衣草精油的主成分分析第40-42页
        2.3.3 薰衣草精油的聚类分析第42-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薰衣草精油指纹图谱建立及分析第45-73页
    3.1 实验器材及材料第45页
    3.2 实验方法和内容第45-46页
        3.2.1 GC色谱条件第45-46页
        3.2.2 方法学考察第46页
        3.2.3 样品测定第4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6-72页
        3.3.1 方法学考察结果第46-50页
        3.3.2 真实薰衣草精油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度评价第50-55页
        3.3.3 穗花薰衣草精油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度评价第55-61页
        3.3.4 醒目薰衣草精油指纹图谱建立及相似度评价第61-67页
        3.3.5 三个品种薰衣草精油指纹图谱对比及相似度分析第67-72页
    3.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四章 薰衣草精油中人工添加成分的GC鉴别探讨第73-84页
    4.1 实验仪器与试药第73-75页
        4.1.1 实验药材第74页
        4.1.2 样品配制第74-75页
    4.2 实验方法和内容第75-76页
    4.3 方法学考察第76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76-83页
        4.4.1 加入人工合成化合物的薰衣草精油鉴别第76-80页
        4.4.2 加入不挥发性的基础油的薰衣草精油鉴别第80-83页
    4.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薰衣草精油体外抑菌作用探究第84-96页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84-85页
        5.1.1 药物与试剂第84-85页
        5.1.2 实验仪器第85页
        5.1.3 菌株第85页
        5.1.4 培养基第85页
    5.2 实验内容第85-89页
        5.2.1 薰衣草精油对真菌的抑制作用第85-87页
        5.2.2 薰衣草精油对细菌的抑制作用第87-8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9-95页
        5.3.1 薰衣草精油对真菌抑制作用试验结果第89-92页
        5.3.2 薰衣草精油对细菌抑制作用实验结果第92-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六章 薰衣草精油镇静、镇痛作用探究第96-102页
    6.1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96-97页
        6.1.1 实验仪器第96页
        6.1.2 实验药品与试剂第96-97页
        6.1.3 实验动物第97页
    6.2 实验内容第97-99页
        6.2.1 薰衣草精油镇静实验第97-98页
        6.2.2 薰衣草精油镇痛实验第98-99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9-101页
        6.3.1 薰衣草精油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第99-100页
        6.3.2 小鼠热板实验结果第100-101页
        6.3.3 小鼠扭体实验结果第101页
    6.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七章 基于抑菌作用的薰衣草精油谱-效关系探究第102-107页
    7.1 数据来源第102页
    7.2 实验内容第102-103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03-106页
        7.3.1 相关分析法第103-104页
        7.3.2 多元回归分析法第104-106页
    7.4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总结与讨论第107-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株华南毛蕨内生真菌及苦玄参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下一篇:绵马贯众总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的富集、分离及其抑菌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