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两株华南毛蕨内生真菌及苦玄参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17页
    1.1 耐药菌及其抗生素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 苦玄参的研究概况第12-14页
    1.3 华南毛蕨的研究现状第14页
    1.4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概况第14-16页
        1.4.1 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第14-15页
        1.4.2 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及其抗菌活性第15-16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16-17页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页
        1.5.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二章 苦玄参化学成分的研究第17-26页
    2.1 实验部分第17-19页
        2.1.1 仪器与试剂第17-18页
        2.1.2 实验材料第18页
        2.1.3 苦玄参的提取与分离第18-19页
    2.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第19-23页
        2.2.1 化合物PFL-1 的结构解析第19-20页
        2.2.2 化合物PFL-2 的结构解析第20页
        2.2.3 化合物PFL-3 的结构解析第20-21页
        2.2.4 化合物PFL-4 的结构解析第21-22页
        2.2.5 化合物PFL-5 的结构解析第22页
        2.2.6 化合物PFL-6 的结构解析第22-23页
    2.3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第23-26页
第三章 华南毛蕨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活性菌株的筛选第26-33页
    3.1 实验材料第26-27页
        3.1.1 植物来源第26页
        3.1.2 仪器与试剂第26-27页
        3.1.3 培养基第27页
        3.1.4 供试指示菌第27页
    3.2 实验方法第27-29页
        3.2.1 华南毛蕨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第27-28页
        3.2.2 内生真菌的形态观察第28页
        3.2.3 抑菌活性菌株的筛选第28-29页
        3.2.4 活性菌株的发酵第29页
        3.2.5 活性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筛选第2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9-33页
        3.3.1 华南毛蕨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第29-30页
        3.3.2 抑菌活性菌株的筛选结果第30-32页
        3.3.3 活性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筛选结果第32-33页
第四章 华南毛蕨内生真菌CYC17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第33-43页
    4.1 实验部分第33-36页
        4.1.1 仪器与试剂第33-34页
        4.1.2 实验材料第34页
        4.1.3 内生真菌CYC17的发酵第34页
        4.1.4 内生真菌CYC17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与分离第34-36页
    4.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第36-40页
        4.2.1 化合物CYC17-1 的结构解析第36-37页
        4.2.2 化合物CYC17-2 的结构解析第37页
        4.2.3 化合物CYC17-3 的结构解析第37-38页
        4.2.4 化合物CYC17-4 的结构解析第38-39页
        4.2.5 化合物CYC17-5 的结构解析第39页
        4.2.6 化合物CYC17-6 的结构解析第39页
        4.2.7 化合物CYC17-7 的结构解析第39-40页
    4.3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第40-43页
第五章 华南毛蕨内生真菌CYC38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第43-50页
    5.1 实验部分第43-45页
        5.1.1 仪器与试剂第43页
        5.1.2 培养基第43页
        5.1.3 实验材料第43页
        5.1.4 内生真菌CYC38的发酵第43页
        5.1.5 内生真菌CYC38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与分离第43-45页
    5.2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第45-48页
        5.2.1 化合物CYC38-1 的结构解析第45页
        5.2.2 化合物CYC38-2 的结构解析第45-46页
        5.2.3 化合物CYC38-3 的结构解析第46页
        5.2.4 化合物CYC38-4 的结构解析第46-48页
    5.3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第48-50页
第六章 部分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定第50-53页
    6.1 实验材料第50-51页
        6.1.1 仪器与试剂第50页
        6.1.2 细菌菌株第50页
        6.1.3 培养基第50页
        6.1.4 待测化合物第50-51页
    6.2 实验方法第51页
        6.2.1 抑菌活性测定方法第51页
        6.2.2 实验步骤第51页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1-53页
第七章 结论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附录第60-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归和喜树CMCs体系对香豆素的生物转化初步研究
下一篇:薰衣草精油的真伪优劣鉴别及其谱—效关系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