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大教育回归A股市场运作模式案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1 关于中概股退市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关于中概股回归的相关研究 | 第13页 |
1.4 案例研究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4.1 股权融资理论 | 第13-14页 |
1.4.2 价值重估理论 | 第14-15页 |
1.5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2 研究线路图 | 第15-16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中概股回归现状 | 第17-29页 |
2.1 中概股回归潮概况 | 第17-19页 |
2.1.1 中概股的历史沿革 | 第17-18页 |
2.1.2 中概股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 | 第18-19页 |
2.2 中概股私有化和并购进展梳理 | 第19-21页 |
2.3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传统模式 | 第21-23页 |
2.3.1 境内企业海外直接上市 | 第21-22页 |
2.3.2 境内企业海外间接上市 | 第22-23页 |
2.4 中概股回归A股原因分析 | 第23-25页 |
2.4.1 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形势 | 第23页 |
2.4.2 道德风险的存在 | 第23页 |
2.4.3 中概股海外上市的综合成本较高 | 第23-24页 |
2.4.4 美国资本市场对公司价值的低估 | 第24-25页 |
2.4.5 美股私有化流程简单及A股市场改革 | 第25页 |
2.5 中概股回归A股现有模式 | 第25-27页 |
2.5.1 中概股私有化后IPO整体上市 | 第25页 |
2.5.2 中概股私有化后借壳上市 | 第25-26页 |
2.5.3 分拆上市 | 第26页 |
2.5.4 私有化上市现有模式的比较 | 第26-27页 |
2.6 中概股回归的经济后果 | 第27-29页 |
2.6.1 中概股运作影响中小股东利益 | 第27页 |
2.6.2 催生A股市场泡沫 | 第27-28页 |
2.6.3 造成壳资源非理性热炒 | 第28页 |
2.6.4 助长企业投机行为 | 第28-29页 |
第3章 学大教育回归A股的案例分析 | 第29-48页 |
3.1 学大教育简介 | 第29页 |
3.2 学大教育市场表现分析 | 第29-32页 |
3.3 学大教育业绩表现分析 | 第32-36页 |
3.3.1 盈利能力分析 | 第32-33页 |
3.3.2 偿债能力分析 | 第33-34页 |
3.3.3 营运能力分析 | 第34-35页 |
3.3.4 成长能力分析 | 第35-36页 |
3.4 学大教育回归A股动因分析 | 第36-40页 |
3.4.1 行业竞争驱使 | 第36-37页 |
3.4.2 战略发展需要 | 第37-38页 |
3.4.3 在美市值被严重低估 | 第38页 |
3.4.4 业绩压力 | 第38-39页 |
3.4.5 利用估值套利 | 第39-40页 |
3.5 学大教育回归A股实施路径 | 第40-44页 |
3.6 学大教育回归A股的成效分析 | 第44-46页 |
3.6.1 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 | 第44-45页 |
3.6.2 对公司战略发展的影响 | 第45-46页 |
3.7 学大教育回归A股面临的挑战 | 第46-48页 |
3.7.1 自身发展的挑战 | 第46-47页 |
3.7.2 外部环境的挑战 | 第47-48页 |
第4章 研究结论 | 第48-54页 |
4.1 研究建议 | 第48-53页 |
4.1.1 监管主体的角度 | 第49-51页 |
4.1.2 上市公司自身角度 | 第51-52页 |
4.1.3 中介机构的角度 | 第52-53页 |
4.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