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环糊精超分子体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9-24页 |
一、依达拉奉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 基本情况 | 第9页 |
2. 药理作用 | 第9-10页 |
3. 产品现状 | 第10-11页 |
二、环糊精的研究现状 | 第11-24页 |
1.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 第12-14页 |
·亲水性衍生物 | 第12-13页 |
·疏水性衍生物 | 第13页 |
·离子化衍生物 | 第13页 |
·两亲性衍生物 | 第13-14页 |
2. 包合作用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包合常数测定方法 | 第14-16页 |
·相溶解度法 | 第14-15页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15页 |
·荧光法 | 第15-16页 |
·核磁共振滴定法 | 第16页 |
·包合比的测定 | 第16-18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16-17页 |
·荧光法 | 第17页 |
·相溶解度法 | 第17-18页 |
·差示扫描量热法 | 第18页 |
·环糊精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 第18页 |
3. 环糊精/药物超分子研究 | 第18-22页 |
·包合物制备 | 第18-20页 |
·沉淀法和共沉淀法 | 第19页 |
·研磨法 | 第19页 |
·冷冻干燥法 | 第19页 |
·喷雾干燥法 | 第19-20页 |
·液-液法或气-液法 | 第20页 |
·酸碱法 | 第20页 |
·包合物的鉴定 | 第20-22页 |
·热分析法 | 第20-21页 |
·X-衍射法 | 第21页 |
·红外光谱法 | 第21页 |
·核磁共振光谱法 | 第21页 |
·圆二色谱法 | 第21-22页 |
4. 环糊精包合应用实例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设计思想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一、设计思想 | 第24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26-32页 |
一、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6页 |
二、包合的可能性研究 | 第26-27页 |
1. 计算机分子模拟与计算 | 第26页 |
2. 包合常数测定 | 第26-27页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26-27页 |
·相溶解度法 | 第27页 |
三、包合可行性研究 | 第27-28页 |
1. 包合物的制备 | 第27页 |
·研磨法 | 第27页 |
·冷冻干燥法 | 第27页 |
2. 包合物的鉴定 | 第27-28页 |
·热分析法 | 第27-28页 |
·X-衍射光谱 | 第28页 |
·NMR测定 | 第28页 |
3. 溶解度研究 | 第28页 |
·检测波长选择 | 第28页 |
·标准曲线制备 | 第28页 |
·溶解度测定 | 第28页 |
四、包合后研究 | 第28-32页 |
1. 稳定性研究 | 第28-29页 |
·液相条件 | 第28-29页 |
·稳定性检测 | 第29页 |
2. 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29-30页 |
·受试药物 | 第29页 |
·动物条件 | 第29页 |
·实验方法与剂量 | 第29-30页 |
3. 制剂研究 | 第30页 |
·口服制剂 | 第30页 |
·冻干粉针剂 | 第30页 |
4. 溶血率检测 | 第30-32页 |
·血细胞的配制 | 第31页 |
·溶血实验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50页 |
一、包合的可能性研究结果 | 第32-35页 |
1. 计算机分子模拟与计算 | 第32-33页 |
2. 包合常数测定 | 第33-35页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33-34页 |
·相溶解度法 | 第34-35页 |
二、包合可行性研究 | 第35-42页 |
1. 包合物的鉴定 | 第35-42页 |
·热分析法 | 第35-36页 |
·X-衍射光谱 | 第36-37页 |
·NMR测定 | 第37-42页 |
2. 溶解度研究 | 第42页 |
三、包合后研究 | 第42-50页 |
1. 稳定性研究 | 第42-44页 |
2. 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44-46页 |
3. 制剂研究 | 第46-49页 |
·口服制剂 | 第46-47页 |
·包合物含量检测 | 第46页 |
·制剂处方 | 第46-47页 |
·溶出度研究 | 第47页 |
·冻干粉针剂 | 第47-49页 |
·包合物含量检测 | 第47-48页 |
·制剂检测 | 第48-49页 |
4. 溶血率检测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小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科研成果及活动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图 | 第58-62页 |